刘勰“知音”论与伊瑟尔“暗隐的读者”理论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06 11:34
“知音”论是刘勰重要的文学理论之一,该理论阐释了有关接受主体在鉴赏和批评活动中所应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成为我国古代文论中比较系统的读者接受理论。“暗隐的读者”理论是伊瑟尔(Wolfgang Iser)就文本与读者的关系问题提出的重要理论观点。两种理论在读者问题上具有比较研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知音”与“暗隐的读者”作为植根于不同文化体系的理论话语,在二者对话过程中存在诸多方面的相通之处;二者都认为文本是一个开放性的文化系统、强调读者在文本意义生成过程中的主体意义、都认为文本与读者处在一种相互对话的体系之中。当然,两种理论也因异质性存在,在读者接受的方式方法、文本意义的生成范围和读者的阅读审美经验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且这些差异最终都可归因为思维方式差异、宇宙观差异、本位论差异等。“知音”论和“暗隐的读者”理论的双向阐释具有积极的比较意义。一方面可以对我国当代读者理论的发展提供参考,在古代文论的理论模式下结合当代新鲜的理论元素和形式,建立属于我国文论的理论自信;另一方面由于理论之间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为两种文论的共同发展提供了空间,所以两种理论拥有进行平等对话的基础,实现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刘勰“知音”论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二、“暗隐的读者”理论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
第一节 刘勰“知音”论
第二节 伊瑟尔“暗隐的读者”理论
第二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异同研究
第一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相通之处
一、文本的开放性特征
二、读者的主体性特征
三、文本与读者的对话特征
第二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的不同之处
一、读者接受方式方法之异:“玩绎”与“审美”
二、文本意义生成范围之异:圆周式“见异”与散点式“填补空白”
三、读者的审美经验之异:文学素养与期待视野
第三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差异原因研究
第一节 思维方式差异
第二节 宇宙观差异
第三节 本位论差异
第四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构建中西读者理论平等对话的基础
第二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促进中西理论的互补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知音篇”与西方接受美学的博弈[J]. 吕聪颖.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05)
[2]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论引介:回望四个镜头[J]. 周启超. 学习与探索. 2015(03)
[3]四个作者与四个读者的对话:论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J]. 谭光辉. 当代文坛. 2014(01)
[4]从“知音其难”到“读者已死”——读者主体地位的再认识[J]. 周菁. 文化学刊. 2013(01)
[5]作为隐含读者的知音——刘勰“知音”论的现象学解读[J]. 林霏. 群文天地. 2012(22)
[6]浅论伊瑟尔的文学阅读理论[J]. 高凤桐. 青年文学家. 2011(03)
[7]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J]. 李士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8]理想的读者——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知音”与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接受者之比较[J]. 毕小蕊.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9)
[9]《文心雕龙》“披文入情”说[J]. 童庆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0]《文心雕龙·知音》篇“妙鉴”论[J]. 张文浩,李平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1)
博士论文
[1]虚构诗学[D]. 贺晓武.浙江大学 2007
[2]《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D]. 戚良德.山东大学 2007
[3]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 程金海.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知音论与读者反应批评比较研究[D]. 俱静妮.西华大学 2015
[2]文本对读者的制约作用[D]. 吕彦平.西北大学 2014
[3]伊瑟尔阅读理论研究[D]. 王炅颢.延安大学 2013
[4]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披文以入情”[D]. 张娜.西北大学 2012
[5]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观[D]. 东雪.湘潭大学 2011
[6]“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理论辨析[D]. 杨喜旺.河北大学 2011
[7]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 崔妮.西北大学 2010
[8]刘勰“虚静”思想研究[D]. 李晓娟.河北师范大学 2009
[9]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理论[D]. 樊凤芝.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0]刘勰“知音批评理论”研究[D]. 管继芬.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86915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比较研究的必要性
第二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的研究现状
一、刘勰“知音”论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二、“暗隐的读者”理论的研究现状与研究价值
第一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
第一节 刘勰“知音”论
第二节 伊瑟尔“暗隐的读者”理论
第二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异同研究
第一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相通之处
一、文本的开放性特征
二、读者的主体性特征
三、文本与读者的对话特征
第二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的不同之处
一、读者接受方式方法之异:“玩绎”与“审美”
二、文本意义生成范围之异:圆周式“见异”与散点式“填补空白”
三、读者的审美经验之异:文学素养与期待视野
第三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差异原因研究
第一节 思维方式差异
第二节 宇宙观差异
第三节 本位论差异
第四章“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比较研究的意义
第一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构建中西读者理论平等对话的基础
第二节“知音”论与“暗隐的读者”理论促进中西理论的互补性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知音篇”与西方接受美学的博弈[J]. 吕聪颖.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05)
[2]20世纪80年代外国文论引介:回望四个镜头[J]. 周启超. 学习与探索. 2015(03)
[3]四个作者与四个读者的对话:论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J]. 谭光辉. 当代文坛. 2014(01)
[4]从“知音其难”到“读者已死”——读者主体地位的再认识[J]. 周菁. 文化学刊. 2013(01)
[5]作为隐含读者的知音——刘勰“知音”论的现象学解读[J]. 林霏. 群文天地. 2012(22)
[6]浅论伊瑟尔的文学阅读理论[J]. 高凤桐. 青年文学家. 2011(03)
[7]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J]. 李士军.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5)
[8]理想的读者——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知音”与西方接受美学中的接受者之比较[J]. 毕小蕊. 大众文艺(理论). 2009(19)
[9]《文心雕龙》“披文入情”说[J]. 童庆炳.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0]《文心雕龙·知音》篇“妙鉴”论[J]. 张文浩,李平华.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1)
博士论文
[1]虚构诗学[D]. 贺晓武.浙江大学 2007
[2]《文心雕龙》文学美学思想研究[D]. 戚良德.山东大学 2007
[3]当代西方对话美学思想研究[D]. 程金海.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知音论与读者反应批评比较研究[D]. 俱静妮.西华大学 2015
[2]文本对读者的制约作用[D]. 吕彦平.西北大学 2014
[3]伊瑟尔阅读理论研究[D]. 王炅颢.延安大学 2013
[4]从接受美学的角度解读“披文以入情”[D]. 张娜.西北大学 2012
[5]论沃尔夫冈·伊瑟尔的文本观[D]. 东雪.湘潭大学 2011
[6]“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理论辨析[D]. 杨喜旺.河北大学 2011
[7]论伊瑟尔的阅读理论及其深化[D]. 崔妮.西北大学 2010
[8]刘勰“虚静”思想研究[D]. 李晓娟.河北师范大学 2009
[9]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接受理论[D]. 樊凤芝.东北师范大学 2008
[10]刘勰“知音批评理论”研究[D]. 管继芬.山东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86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686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