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新写实批评:争议与多元的批评话语

发布时间:2022-12-11 17:20
  新写实批评的热度从八十年代中后期一直持续到九十年代中期,其产生时文坛正在面临着“先锋文学”与“寻根文学”都已走向自身终点的冷淡局面,因此,当新的写实倾向出现时,批评家们的目光便自然地集中到了新写实身上。同时,自新时期伊始,与文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出版发行行业与作家队伍的建设也在不断经历转型和改革,文学产生机制在转型的过程中逐渐与市场和读者产生关联,这一变化推动期刊杂志(以《钟山》为例)积极参与到这一新写作倾向的命名与宣传活动中,这也意味着期刊杂志已经参与到了批评实践中,并形成新时期以来较为独特的批评建构方式。与“先锋批评”等新时期的其他批评流派相比,新写实批评从一开始就缺乏较为统一的纲领性口号,因此在实际的批评中充满争议。批评对象复杂的审美特征和批评主体队伍中成员的复杂化,也使得新写实批评在赏析美学特点和探讨主义归属方面莫衷一是。新写实批评产生于八十年代中后期,这是一个承接新时期又沟通世纪末的特殊时间节点,这一特殊的时代特点给予了新写实批评丰富的价值导向,包括:新时期以来社会学批评的痕迹,“先锋派”文学催生出的形式批评方面的实践经验,西方多重批评理论的洗礼等,形成新写实较为独特的批评生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思路
2 新写实批评的文坛语境
    2.1 “集体想象”的疗救
    2.2 先锋批评的“尴尬”命运
3 新写实批评的发生与建构
    3.1 期刊运作与多个批评阵地
    3.2 作者发声带来的批评“新色”
    3.3 互动背后的批评“断裂”
4 新写实批评中的争议
    4.1 审美新变是否成立
    4.2 主义之争
5 新写实批评的反思与定位
    5.1 命名的反思与精神的开掘
    5.2 现实主义归属回潮
6 新写实主义的批评生态
    6.1 社会转型的文学映射
    6.2 独特的对话式批评
    6.3 多元化批评标准的发酵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J]. 钱理群,杨庆祥.  上海文化. 2009(01)
[2]“折衷”与“回归”——“新写实小说”批评中的现实主义话语处境[J]. 韩振江.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7(02)
[3]重访八十年代[J]. 张旭东.  读书. 1998(02)
[4]分化的意义:个性特征的显现[J]. 王光东.  文艺争鸣. 1997(04)
[5]孟繁华专栏:名作重读之四——回望“新写实”[J]. 孟繁华.  小说评论. 1995(05)
[6]“文学新时期”的意味──对行进中的中国文学几个问题的思考[J]. 陈美兰.  文学评论. 1994(06)
[7]“新写实”:现实主义的新天地[J]. 汤学智.  文艺理论研究. 1994(05)
[8]“新写实小说”的终结——兼及“后现代主义”在中国文学中的命运[J]. 陈旭光.  小说评论. 1994(01)
[9]“新写实小说”的审美品格[J]. 周政保.  小说评论. 1993(05)
[10]新时期文学的晚钟暮鼓——“新写实”小说漫论之一[J]. 王干.  天津社会科学. 1993(04)



本文编号:3719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3719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e4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