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
本文关键词: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
更多相关文章: 对话 人文精神 杂语喧哗 复调小说 双声语 多声部性 未完成性 狂欢化
【摘要】:本文企图在更为广阔和统一的思想语境里对话性地诠释巴赫金思想的精髓。多样性的巴赫金思想并非散沙一盘,对话理论及其人文精神是它的精髓。巴赫金终生徜徉在哲学、语言学、社会学和诗学各人文学科领域,而其中心工作就是建构自身的对话理论,他以之贯串于所有的人文学科各领域的研究中,而人文精神是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体现出的核心精神,对话理论在其根底上是关于人的理论,是巴赫金终生为人而斗争的理论结晶,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它以人为对象,关心人的主体建构,关心人的存在和命运,关心人的平等和自由。就诗学来说,巴赫金的杰出之处在于,在20世纪“语言论转向”的文化语境里,他既能以复调小说理论这种对话理论的变体来阐释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形式,又能在这种形式的阐释里以自己的人文精神深刻地理解这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人道主义思想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5
【关键词】: 对话 人文精神 杂语喧哗 复调小说 双声语 多声部性 未完成性 狂欢化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巴赫金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巴赫金的学术研究所涉及的领域之广泛(包括哲学、神学、语言学、心理学、社会学、诗学等几乎所有的人文科学领域),加上他在每一领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在世界思想史上都堪称奇迹。正像美国的两位巴赫金研究专家克拉克和霍奎斯特所说的,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丽娣;;浅探小说中的声音[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2 ;启蒙之对话[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3 蔡武;;“六合一家 心心相印”[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4 米歇尔·艾森豪威尔;;近距离对话[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5 伯恩哈德·洛伦茨;;启蒙是什么?[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6 马丁·罗特;;面临挑战 共同研究[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7 施伦克;;艺术:作为一种思想方式[J];文史知识;2011年07期
8 刘继林;;“话语”:作为一种批评理论或社会实践——“话语”概念的知识学考察[J];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9 林公翔;;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对话——评2000上海双年展[J];艺术·生活;2001年02期
10 翁菱;张黎;;“留注中国当代艺术”——关于当代艺术市场的对话[J];艺术·生活;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2 章润娟;;女人的错误?男人的错误?——由肖鲁《对话》及署名权争论引发的思考[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3 胡兆云;;互文性理论与文学翻译的互文还原原则[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卫东;;文学的二重性——简论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和超审美意识形态性[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5 陈雪虎;;批评理论化及其问题[A];“新中国文学理论五十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6 姚文放;;文艺美学走向文化美学是否可能?[A];探寻美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2001—2006)纪念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2 钱中文;各具特色的对话 交往哲学与诗学[N];文艺报;2001年
3 易晓明;疏离、边缘化与文学的自主[N];文艺报;2002年
4 斯义宁;体现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N];文学报;2001年
5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6 胡经之;文艺学多些对话好[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本报记者 彭俐;中国当代艺术开始与世界良性对话[N];北京日报;2001年
8 ;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扫描[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9 国理;我国学人积极参与国际文学理论对话[N];文学报;2001年
10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 丁国旗;学术创获源于“对着说”[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江艺;对话与融合:余光中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矗;对话诗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贺玉高;霍米·芭芭的杂交性理论与后现代身份观念[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5 凌晨光;交流话语与文学批评[D];山东大学;2007年
6 张海燕;洛特曼的文化符号诗学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修倜;论喜剧性矛盾的结构特征与精神特质[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郝春燕;王朝闻审美关系论美学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邱晓林;从立场到方法: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意识形态理论及批评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义红;作为批评形态的文学论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然兴;形式即边缘[D];西北大学;2007年
3 钟鸣;[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4 李文宁;狂欢化理论的渊源与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元厂;美丑并存 庄谐共生[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闫爱华;论文学阐释的限度[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江珊;巴赫金时空体理论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8 段丽丽;论姚斯的接受理论[D];新疆大学;2005年
9 李亚旭;批评伦理[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陈晗;解读乌托邦的两难困境[D];郑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5185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518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