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哈金小说《等待》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本文关键词:论哈金小说《等待》中的文化翻译策略
更多相关文章: 美国华裔文学 文化翻译 小说写作 华裔作家 人的声音 华人移民 移民作家 霍米·巴巴 少数族裔 母语文化
【摘要】:正可以说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演进的历史。自从十九世纪中期华人移民扎根异国彼岸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裔文学作为华人的声音一直处于"失语"或碎片的状态。从深层次的角度观察会看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从未出现在主流社会的关注之中。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一大批优秀的华裔作家和作品的面世,这种状况才得以改善。经过几代人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目前已经成为了美国文坛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的文学创作和探索为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公共基础学院;
【关键词】: 美国华裔文学;文化翻译;小说写作;华裔作家;人的声音;华人移民;移民作家;霍米·巴巴;少数族裔;母语文化;
【分类号】:I046;H315.9
【正文快照】: 可以说美国华裔文学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演进的历史。自从十九世纪中期华人移民扎根异国彼岸以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华裔文学作为华人的声音一直处于“失语”或碎片的状态。从深层次的角度观察会看到,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心理感受从未出现在主流社会的关注之中。直到上世纪六七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郭栖庆;无奈的等待 等待的无奈——哈金和他的获奖小说《等待》[J];外国文学;2001年04期
2 陈榕;;异化为表,归化为里——解析哈金的中国情境小说[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3 王瑞芸;;谈哈金小说写作中的无我状态[J];华文文学;2006年02期
4 哈金;;历史事件中的个人故事——在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的演讲[J];华文文学;2011年02期
5 胡亚敏;谈《女勇士》中两种文化的冲突与交融[J];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01期
6 应雁;新东方主义中的“真实”声音——论哈金的作品[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1期
7 高伐林;;华裔作家哈金用语言体现移民的挣扎[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40期
8 倪蓓锋;;论霍米·巴巴的文化翻译[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小琪;常莉;;当代台港澳新诗的人文中国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缪爱英;;从杜十娘与茶花女的比较看中西文化差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3 孙锐;;辩证思维影响下的汉语对偶句及其英译技巧[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张宜琳;肖向东;;文化悟性与艺术审美——董桥与余秋雨学者散文比较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5 万丽华;;华裔美国人文化身份之探寻——解读汤亭亭的《女勇士》[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
6 陈元元;;从《龙王公主》和《海的女儿》看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表现[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7 宋健衡;吴燕;钱婧;;《最蓝的眼睛》中的“恋物”悲情[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董红刚;张琴;方新普;;论体育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J];安徽体育科技;2008年05期
9 李平;;“灵”文化在西方电影中的体现——《辛德勒名单》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胡春梅;;女性的隐喻——我国当代海外移民作家作品的一种解读[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丹;;两型社会建设的观念文化环境研究[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2 郭芝叶;;关于视觉脑研究的哲学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王志敏;;民族符号——标志设计中的“怀乡情结”[A];第十三届全国包装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王国领;;中国科技现代化过程中公民教育的文化取向[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彭憬;;中英亲属词汇不对称体现的“家文化”生活与体制差异[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6 宣朝庆;;突破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民国知识分子参与乡村建设运动的时代意义[A];中国近代乡村的危机与重建:革命、改良及其他[C];2012年
7 张蕾;;众生喧哗:网络流行语的生成机制与内涵阐释[A];都市文化研究(第8辑)——城市史与城市社会学[C];2013年
8 沙家强;;何谓“边缘美学”[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9 康兰波;;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思考三则[A];文化建设的价值自觉——全国“文化建设与价值自觉”学术研讨会暨陕西省价值哲学学会第十八届年会论文集[C];2013年
10 蓝香清;;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内涵与价值探析[A];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明端;从伤痛到弥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磊;唐甄政治批判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戴向东;中日传统家具文化比较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4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5 刘艺虹;世纪之交都市言情剧的情爱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唐海东;异域情调·故国想像·原乡记忆[D];复旦大学;2010年
7 刘旭东;我国正式开展的体育项目演进机制与创新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增美;族裔性与文学性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吴振韩;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与家具风格演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10 赵风波;国际型城市中的研究型大学之“国际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孙琳;徽派建筑中吉祥文化及其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宋丹;对高中新课改背景下外国文学作品教学的思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哲梅;后殖民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女勇士》[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汤婷;夹缝中的声音——对《女勇士》中鬼的阐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薛玉红;从文化渊源视角对英汉习语的比较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平海啸;儒家孝悌思想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
7 林桦;汉英基本色彩词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对外汉语教学对策[D];暨南大学;2010年
8 陆友平;人性乌托邦世界的理想构建与爱情悲剧的诗意化书写[D];南昌大学;2010年
9 吴慧雯;跨文化传播环境下纪录片文化差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10 宋翔;浅谈企业管理沟通中的文化差异[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罗世平;;划界与越界——全球化语境下的(后)殖民文学[J];外国文学;2008年06期
2 裴在美;;逼人的况境——谈哈金的短篇小说[J];华文文学;2006年02期
3 河西;;哈金专访[J];华文文学;2006年02期
4 章辉;;抵抗的文化政治: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红秀;全球化语境与民族文学的异质性[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郝田虎;在差异中结合——斯皮瓦克访谈录[J];国外文学;1999年03期
7 童明;家园的跨民族译本:论“后”时代的飞散视角[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勇;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陈爱敏;美国华裔文学经典的显现[J];中国图书评论;2005年02期
3 张卓;;美国华裔文学生产的历史语境[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陈爱敏;;表征与反表征——兼论美国华裔文学的表征实践[J];外语研究;2008年06期
5 陈洁;;美国华裔文学研究领域的奇葩——《美国华裔文学史》评析[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美国华裔文学国际研讨会预备通知[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1期
7 陈红霞;;美国华裔文学中的中国价值观[J];华文文学;2009年02期
8 程爱民;;文化·语境·读者——美国华裔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当代外国文学;2009年04期
9 弥沙;;“新冒现的文学”——美国华裔文学研究综述[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10 陈薇;;再论美国华裔文学的身份和属性——以查建英的《到美国去! 到美国去》为例[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爱华;朱莉;;后殖民视野下华人历史记忆尘封残片的再现——美国华裔文学作品述评[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刘玉波;美国华裔文学之母 王玉雪逝世[N];文艺报;2006年
2 中央民族大学外语学院教授 郭英剑;当代美国华裔文学方兴未艾[N];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马航飞;美国华裔文学:旧矛盾与新困惑[N];中国教育报;2002年
4 郭英剑;论美国华裔文学研究[N];文艺报;2004年
5 海波 汝成;是文化泡沫,还是有名有实?[N];文艺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卓;美国华裔文学中的社会性别身份建构[D];苏州大学;2006年
2 张琼;矛盾情结与艺术模糊性[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欢;早期美国华裔文学初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2 初阳;从散居文学理论看美国华裔文学中的文化观照[D];黑龙江大学;2008年
3 陈鲲;不同时代背景下美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身份[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战静钰;美国华裔文学中华裔种族身份的历史嬗变[D];沈阳师范大学;2013年
5 乔程;美国华裔文学文化身份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3年
6 唐书艳;美国华裔文学中身份与声音问题探析[D];南昌大学;2012年
7 张羽;美国华裔文学中女性身份的建构[D];安徽大学;2011年
8 陈红霞;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D];南昌大学;2007年
9 涂志琴;身份的诉求[D];南昌大学;2006年
10 叶蕾蕾;建立“华裔美国感性”[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33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533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