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罗慕士《三国演义》英译本的生态翻译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翻译学 《三国演义》 翻译生态环境 选择性适应 适应性选择
【摘要】:在中西译界,翻译的研究越来越偏向于借住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从另一门学科的角度审视翻译学,对翻译进行跨学科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翻译活动经历了语言学转向、文化转向后,又经历着一次新的变革——翻译的生态转向。2001年,胡庚申教授第一次提出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把”翻译研究派”的跨学科研究推向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生态翻译学是从生态学视角来研究翻译,是一项具有跨学科性质的交叉研究,它的理论基础是胡庚申教授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生态翻译学为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为理论基础,以罗慕士翻译的罗贯中《三国演义》英译本Three Kingdoms为研究对象,进行生态学诠释,以检验生态翻译学对翻译过程的解释力度,并发现该理论研究存在的缺陷。同时,以期完善译界对《三国演义》英译本的研究。本文所选择的案例分析译本是罗贯中所著,美国著名汉学家罗慕士翻译的《三国演义》的英译本。作者通过对”生态翻译学”、”翻译生态环境”、”选择性适应”和”适应性选择”等概念的梳理和分析研究,确定了生态翻译学对《三国演义》英译本的解释的可能性。本文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文,从语言适应、非语言适应、翻译方法和风格的选择等角度,对译例进行分析,为理解译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本文发现,罗慕士的英译本是译者积极适应所处的”翻译生态坏境”的产物,译者主要在语言和非语言因素层面进行了选择性适应,并在翻译方法和风格两方面进行了适应性选择,他们的译本Three Kingdoms能为目标语读者所认可。由此说明,生态翻译学是有效的翻译研究方法,当然,这种研究方法本身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适应”和”选择”并非泾渭分明,两个部分之间存在许多重合部分。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生态翻译学。
【关键词】:生态翻译学 《三国演义》 翻译生态环境 选择性适应 适应性选择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2-4
- 摘要4-7
- 1 Introduction7-11
- 1.1 Research Background7-8
- 1.2 Research Questions8
- 1.3 Research Methodology8-9
- 1.4 Significance of the Thesis9
- 1.5 Layout of the Thesis9-11
- 2 Literature Review11-20
- 2.1 A Re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in Western countries11-13
- 2.2 A Re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Studies in China13-16
- 2.3 Introduction to Three Kingdoms16-19
- 2.3.1 Original Chinese Version16-17
- 2.3.2 The Author Luo Guanzhong17-18
- 2.3.3 Versions in Foreign Languages18-19
- 2.5 The English Version by Moss Roberts19-20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20-33
- 3.1 Introduction20
- 3.2 Main Concepts of Eco-translatology20-30
- 3.2.1 Theory of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21-22
- 3.2.2 Sequence Chain22-23
- 3.2.3 Core concept of eco-translatology:translator-centeredness23-24
- 3.2.4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adaptation and selection24-27
- 3.2.5 Translation method:three-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27-28
- 3.2.6 Translation Principle and Evaluation Criterion28-30
- 3.3 Significance of Eco-translatology30-32
- 3.4 Summary32-33
- 4 Moss Roberts' Selective Adaptation33-49
- 4.1 Linguistic adaptation33-44
- 4.1.1 Lexical level33-39
- 4.1.2 Syntactic level39-41
- 4.1.3 Textual level41-44
- 4.2 Non-linguistic Adaptation44-49
- 4.2.1 Adaptation with society and polities45
- 4.2.2 A daptation with culture images45-47
- 4.2.3 Adaptation with person's morality and behavior47-49
- 5 Moss Roberts' Adaptive Selection49-56
- 5.1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methods49-53
- 5.1.1 Transformation at linguistic dimension49-50
- 5.1.2 Transformation at cultural dimension50-53
- 5.1.3 Transformation at communicative dimension53
- 5.2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yle53-56
- 6 Conclusion56-59
- 6.1 Findings56-57
- 6.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57-59
- Bibliography59-62
- Acknowledgements62-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63-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世厚;第十二届《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0年01期
2 吴微;第十三届《三国演义》学术研讨会召开[J];文学遗产;2000年04期
3 戴承元;试论《三国演义》在“天命”和“人事”之间的两难抉择[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三国演义辞典》韩文版问世[J];中华文化论坛;2000年02期
5 沈伯俊;面向新世纪的《三国演义》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6 朱汉彬;以“义”为先以“仁”为本——简析《三国演义》的道德观与政治观[J];鄂州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7 方成慧;;《三国演义》运用历史文献的方式初探(上)[J];写作;2002年15期
8 郑铁生;名符其实的《三国演义新探》[J];社会科学研究;2002年06期
9 梅新林,韩伟表;《三国演义》研究的百年回顾及前瞻[J];文学评论;2002年01期
10 晓文;“自负”与“自卑”——读《三国演义》有感[J];陕西审计;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管仁福;;试论《三国演义》“气”的文化意蕴[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上)[C];2007年
2 林宪亮;;论《三国演义》之“白帝城托孤”[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喻斌;;曲直随剪裁 善恶任取舍——析《三国演义》中上庸之战的虚与实[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蓝晓光;;从《三国演义》看中国古代的竹兵器[A];中国林学会首届竹业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4年
5 单长江;;《女仙外史》乃刻意模仿《三国演义》之作[A];水浒争鸣[第七辑]——2002中国水浒学会联会暨全国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马显慈;;《三国》、《水浒》之修辞艺术[A];水浒争鸣(第九辑)——2006年全国《水浒》与明清小说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文新;;小说史上的一处重要分野——追寻《水浒传》与《三国演义》的差异之源[A];水浒争鸣(第五辑)[C];1987年
8 曹亦冰;;考论《三国演义》关羽的“重枣脸”[A];2006中国山西·关公文化论坛论文汇编[C];2006年
9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三[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10 关四平;;刘备与宋江比较论——《三国演义》与《水浒传》比较研究之一[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小立;新版《三国演义》将开拍 高希希誓言要打造精品[N];文艺报;2008年
2 沈伯俊;《三国演义》:“说大事”的影响力[N];解放日报;2007年
3 程兵;原创新漫画 《三国演义》魅力所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4 秋香;千淘万漉成精品[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年
5 商报记者 李岩;动画片《三国演义》开辟中日合作新模式[N];北京商报;2008年
6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现代语文》执行主编 桑哲;《三国演义》数字化助推名著研究性阅读[N];中国教育报;2013年
7 尼东;《三国演义》大型系列邮票演绎的人才使用真谛[N];中国集邮报;2014年
8 ;文史对照插图本《三国演义》出版[N];文学报;2000年
9 王后法;《三国演义》的美学悲哀[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李云峥;三国演义、航海信托与股市文化[N];证券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郭素媛;《三国演义》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9年
2 赵莹;《三国演义》在日本的译介与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3 聚宝;《三国演义》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4 秀云;《三国演义》满文翻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旭;《三国演义》研究三题[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2 武志国;论《三国演义》中的军事谋略描写[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陈真一;京剧关公戏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4 金明淑;韩国文化中的《三国演义》因子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5 郭萌萌;《三国演义》在泰国的传播及文化教学[D];兰州大学;2015年
6 于耀程;《三国演义》创作素材来源研究[D];天津外国语大学;2011年
7 鲍远苗;《三国演义》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吴岚南;《三国演义》与《平家物语》的英雄观之比较研究[D];广西大学;2015年
9 李莉妹;《三国演义》在印尼的翻译与改编[D];南京大学;2014年
10 张盼盼;《三国演义》英汉文本中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51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551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