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纵论对《洛丽塔》三译者操控的历时性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操纵论对《洛丽塔》三译者操控的历时性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操纵论 “洛丽塔” 黄建人 于晓丹 主万 历时性对比研究
【摘要】: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读了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后,在伦敦《泰晤士报》写评书,将其誉为1995年的三大佳作之一,使得此书不胫而走,,成为国际畅销书。问世至今,《洛丽塔》已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先后在中国共发行了近20个中译本,深受读者喜爱。然而,由于所处年代不同,不同译者在翻译《洛丽塔》时都进行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写,也正是由于这些改写,使之成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译本。而这些改写都与不同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和赞助人密不可分。那么不同年代的译本究竟有何区别?不同译者在不同年代对译本做了怎样的改写?意识形态、诗学和赞助人究竟是如何对译者进行操纵的?本文以勒斐弗尔操纵理论的“三要素”为基础来探讨这些问题。 20世纪80年代勒斐弗尔提出操纵理论,创造性地对翻译活动中的意识形态、诗学与赞助人等因素进行分析,被誉为操纵学派的典型代表。90年代,他又与苏珊·巴斯奈特一起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研究观点,颠覆了以往翻译理论的指向,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勒斐弗尔在其著作《翻译、改写以及对文学名声的制控》中提出翻译的“三要素”,即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在他看来,翻译只能是对原文的改写,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原作的面貌,因为它始终都要受到这三个因素的操纵。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选取了改革开放三十年间《洛丽塔》三个中译本,它们分别是:1989年黄建人所译的大陆最早译本,1997年流传最广的于晓丹译本以及2005年主万所译的我国第一个全译本为研究对象,比较研究三个不同十年中操控《洛丽塔》三译者的三要素。得出以下结论:三位译者在其翻译过程前后均受控于他们各自所处年代的意识形态、诗学以及赞助人。意识形态决定译者对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社会意识形态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时代、社会文化与道德规范以及政治背景三方面操纵译者的翻译过程。诗学作为社会文学的总标准决定了译者如何处理译文的句法结构、语言风格以及原著中大量的性爱场景描写。而赞助人则通过意识形态、经济以及社会地位三因素操纵译本的发行与出版。这一研究发现说明,不同年代翻译同一作品的不同译者,其翻译行为势必受控于不同年代的主流意识形态、主流诗学及赞助人。本研究为今后从历时性视角运用操纵理论对比研究同一原作不同年代多个译本提供了一个有效范例。
【关键词】:操纵论 “洛丽塔” 黄建人 于晓丹 主万 历时性对比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Introduction9-14
- 0.1 Aim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9
- 0.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Methods9-10
- 0.3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Previous Studies in China10-13
- 0.4 Outline of the Thesis13-14
-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as Manipulation14-18
- 1.1 The “Manipulation School” and Lefevere’s Manipulation Theory14-15
- 1.2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n Manipulation Theory Abroad and at Home15-16
- 1.3 Factors of Manipulation16-18
- Chapter Two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on the Translators in Three Different Times18-35
- 2.1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in Selecting the Source Text18-21
- 2.2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in Adopting the Respective Strategies21-28
- 2.2.1 Omission vs. Adaptation vs. Philological Translation21-24
- 2.2.2 Literal Translation vs. Free Translation24-26
- 2.2.3 Domestication vs. Foreignization26-28
- 2.3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on the Translators in Three Different Aspects28-35
- 2.3.1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in Different Times28-30
- 2.3.2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in Different Culture and Ethics30-32
- 2.3.3 Ideological Manipulation in Different Politics32-35
- Chapter Three Poetics Manipulation on the Translators in Three Different Times at Different Levels35-43
- 3.1 Poetics Manipulation on the Translators in Three Different Times35-38
- 3.1.1 Poetics Manipulation on Huang in 1980s35-36
- 3.1.2 Poetics Manipulation on Yu in 1990s36-37
- 3.1.3 Poetics Manipulation on Zhu in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New Century37-38
- 3.2 Poetics Manipulation on the Translators at Different Levels38-43
- 3.2.1 Poetic Manipulation at the Syntactic Level38-39
- 3.2.2 Poetic Manipulation at the Level of Language Style39-40
- 3.2.3 Poetic Manipulation at the Level of Sexual Scene Description40-43
- Chapter Four Patron Manipulation on the Translators Perceived in Three Different Versions43-47
- 4.1 Patron Manipulation Perceived in Huang’s Version43-44
- 4.2 PatronManipulation Perceived in Yu’s Version44-45
- 4.3 Patron Manipulation Perceived in Zhu’s Version45-47
- Conclusion47-49
- Works Cited49-52
- Acknowledgements52-53
- Informative Abstract in Chinese53-56
- Résumé and Publications since Entering the Program5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桂保;论《洛丽塔》情节结构中的戏仿[J];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2 穆雷;李文静;;《理论对译者有用吗?象牙塔与语言工作面之间的对话》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3 薛莉;;翻译主体间的关系[J];经济师;2007年06期
4 树才;;译诗批评:从一个到另一个——以《米拉波桥》的七种汉译为例[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0期
5 刘镇清;;试探《昕夕闲谈》的译者身份[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张媛媛;;傅雷翻译观中的译者主体性阐释[J];译林;2009年05期
7 易明华;;翻译中的意图辨析[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8 陈琪;;论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译者自由度[J];作家;2011年08期
9 冷育宏;;生态翻译理论下译者真的是“中心”吗?——与胡庚申教授商榷[J];上海翻译;2011年03期
10 裘姬新;;译者与文本的“对话”关系研究[J];民族翻译;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爱华;章宜华;;翻译视角的内向型英汉学习词典研究——基于“使用者论”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3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朱宝锋;;也谈译者的读者意识——以辜鸿铭及其《论语》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雅;;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雅;;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周黎;;析交际功能派翻译理论中的文化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蒙兴灿;;语言多元、文化多样与译者的使命[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李明;;操纵与翻译策略之选择——《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涛;当代文学翻译为何难觅佳作[N];中国艺术报;2010年
2 汪连兴;既然上了我这条“贼船”……[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谢天振;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孟叶;寻找最佳译者组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孟东;《国际歌》有几位译者[N];人民政协报;2002年
7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医生,我能否相信你?[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8 本报记者 陆杰;“译”事杂谈[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杨琳桦;译言的十字路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10 余一中;“姑娘”是怎样变成“老马”的?[N];中华读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立胜;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的社会学途径[D];山东大学;2012年
3 张婷;纳博科夫英语小说的后现代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8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9 金敬红;解构视角下翻译中的二元对立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刘妍;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琼;操纵论对《洛丽塔》三译者操控的历时性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2 于弋;诗人译者的主体性—评王红公英译苏轼诗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小敏;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D];河南大学;2010年
4 梁晓辉;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看张白桦及其文学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雷虹;和谐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角色与地位的新阐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张妍;文学翻译中自译者的主体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艳艳;从阐释学角度论《围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D];河南大学;2011年
8 吴云涛;文化间性视野下的译者协调者身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王之杰;从历史有效性看两位译者汉译Uncle Tom's Cabin[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邹尚非;论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控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5637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5637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