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以生物形态为媒介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2 08:02

  本文关键词:以生物形态为媒介的中国新媒体艺术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物形态媒介 中国当代艺术 新媒体艺术 生命科学 伦理


【摘要】:在当代艺术中对以生物形态为媒介进行艺术作品创作的这种表达方式虽然备受争议褒贬不一,但就二十一世纪艺术和科技结合的必然性以及生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言。在当代艺术作品中运用生物形态为媒介的这一现象已然逐渐成为了一个不可规避的趋势。自中国当代艺术发轫起,艺术语言的表达就不再单单只倾注于单一的形式和艺术本体。对于媒介和观念的重视,对社会现实、人工与自然以及“生命”的关注和重新审视已经成为了当代艺术的议题和创作来源。当然,西方艺术哲学、思想、艺术形式也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也为中国当代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对在新媒体艺术创作中出现的生物形态为媒介作品进行思考,并且揭示其中的现实意义和艺术家对传统“生命”知识结构的重新认识。将生物形态为媒介在中国当代艺术的演进和相关话题讨论设为背景,然后把在艺术作品中艺术家对“生命”探索、改造、新的认识和思辨作为主要内容。笔者认为中国当代艺术的艺术语言、媒介表达形式都呈现出了极强的自由行、独特性和多元化,因此这就要求艺术家在对作品进行创作和其中观念探索时更加需要科学理性的哲学思辨意识,对于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作品的尝试和表达应该注意它其中涉及的跨学科性和生物伦理学。全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从历史的角度,梳理生物形态为媒介的概念源起和笔者的界定,并交代了生物形态为媒介出现在当代艺术中的缘由。第二章主要以一些生物形态为媒介在中国艺术界里引起的艺术批评和话题讨论为主,探讨了生物形态为媒介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发展的可能性。第三章是本文的核心部分,重点在于分析出现在中国新媒体创作中运用到生物形态为媒介的部分典型作品,探讨生物形态为媒介呈现的方式,剖析艺术家作品对艺术、生命知识结构的新解释,并浅析了在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跨学科理论。第四章谈到的是这一新的艺术媒介和创作形式所引发的在创作过程中是否使用活体生物媒介的争议,以及“生物”艺术作品带来的当代科技伦理,最后对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形式的走向进行展望。
【关键词】:生物形态媒介 中国当代艺术 新媒体艺术 生命科学 伦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120.9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绪论10-14
  • 1. 选题缘由、论文创新之处、不足之处10-11
  • 2. 研究背景11-12
  • 3. 研究意义12-14
  • 一、“生物媒介在当代艺术中的演进14-23
  • 1.1 以生物形态作为媒介的源起及笔者对其的界定14-16
  • 1.2 拓展中的艺术世界16-20
  • 1.2.1 传统媒介的突破和新媒介的出现16-18
  • 1.2.2 当代艺术遭遇社会和文化18-20
  • 1.3 当代艺术进入新造物时代20-23
  • 1.3.1 当代科技是艺术造物的推动力20-21
  • 1.3.2 新媒介实验的另类可能性21-23
  • 二、生物形态媒介在中国的相关话题讨论23-27
  • 2.1 张海涛:“生物.生态”23-24
  • 2.2 李山:作为一种语言,它颠覆了我们的思想24-25
  • 2.3 王南溟:“生物艺术之后,学科化与新实践”25
  • 2.4 王大宙:艺术走向生物25-27
  • 三、生物形态媒介在中国新媒体艺术中运用的部分案例及其跨学科性27-35
  • 3.1 生物形态为媒介在新媒体艺术下的新体验27-30
  • 3.1.1 李山“南瓜计划”28-29
  • 3.1.2 “微生物”媒介的艺术世界29-30
  • 3.2 “延展生命”:2011国际新媒介艺术三年展30-35
  • 3.2.1. 临界之境“人工生命”31-33
  • 3.2.2. 惊异之感“人类感官”33-35
  • 四、“生物媒介艺术”在中国当代艺术中的争议与展望35-40
  • 4.1 关于使用活体媒介与非活体媒介的争论35-36
  • 4.2 生物形态为媒介艺术与当代科技伦理问题36-37
  • 4.3 当代艺术对生物形态为媒介的再审视与展望37-40
  • 五、结语40-42
  • 参考文献42-45
  • 图录45-47
  • 致谢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关于新媒体的全球进程调查21 生物艺术[J];当代艺术与投资;2011年11期

2 李强华;狄尔泰历史哲学中的“生命”、“理解”和“意义”概念解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07期

3 沈伟;;“当代艺术”在当代中国的含义[J];美术观察;2007年12期

4 姜申;;新媒体艺术的“生命”力与大众欣赏意识——“国际新媒体艺术三年展”侧记[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邱志杰;后感性 异形与妄想[J];中国对外服务;1999年03期

6 张尕;梁舒涵;;延展生命:中国新媒体艺术展2011[J];艺术评论;2011年09期



本文编号:6082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6082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