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飘》的汉译策略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2:01

  本文关键词:《飘》的汉译策略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译者主体性 对比 《飘》


【摘要】:本研究以劳伦斯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和译者主体性相关研究成果为理论依据。通过对这两个翻译策略的起源、定义和争论的回顾,以及《飘》的两个中译本的对比研究,作者发现傅东华的译本更像是编译作品。作者在傅东华译本前言中读到道:“关于这书的译法,我得向读者诸君请求一点自由权。”从这句话中作者认为译者本身也意识到自己的译文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翻译了,看起来更像是“编译”。在翻译过程中都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能动性”特征。一般来说,译者主体性包括“能动性”、“为我性”和“受动性”三个特征。 在20世纪早期西方哲学经历了一个重要发展翻译的“语言学转向”。在“语言学转向”之前,翻译理论更关注的是译者对语言的掌控能力和翻译的技巧。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有着相当的自由,为了更好的掌控译本语言译者往往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因此在“语言学转向”前的翻译中归化的翻译策略占了主导性地位。而“语言学转向”后,翻译理论开始注重“对等原则”和“忠实原则”。而译者仅仅被看成“翻译机器”“舌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也遭到贬低,异化翻译策略开始成为翻译策略选择的新趋向。 20世纪80年代,翻译理论经历了另一个重要转向,翻译理论的“文化转向”,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苏珊巴斯内特和安德烈勒费弗尔合著的《翻译、历史与文化论集》出版。该书认为翻译行为应该至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研究,并提出了翻译的“改写理论”,认为翻译就是“改写”。而“改写”受到意识形态、赞助人、诗学和操控等的制约和影响。本文把这些制约因素转换成“译者目的”、“读者接受性”和“社会文化”并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影响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和对比研究《飘》的两个中译本翻译策略,本文发现面向不同的目标读者需要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社会文化也对翻译策略选择起着重要影响作用,而译者的翻译目的更是至关重要;异化翻译在当前的翻译实践中仍然是一个主要趋势,归化翻译也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
【关键词】:归化翻译 异化翻译 译者主体性 对比 《飘》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Contents7-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26
  • 2.1 Gone with the Wind and Two Chinese Versions14-18
  • 2.1.1 Margaret Munnerlyn Mitchell and Gone with the Wind14-16
  • 2.1.2 Fu Donghua and his Transl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16-17
  • 2.1.3 Chen Liangting and his Translation of Gone with the Wind17-18
  • 2.2 The Studies o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18-26
  • Chapter Three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26-31
  • 3.1 The Defini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26-27
  • 3.2. The Origi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27-29
  • 3.3 The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29-31
  • Chapter Four Comparative study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the Two Versionsof Gone with the Wind31-49
  • 4.1 Factors Conditioning the Choice of Translator's Strategy31-39
  • 4.1.1 The Translator's Purpose31-34
  • 4.1.2 Readers' Reception34-37
  • 4.1.3 Social Culture Factor37-39
  • 4.2 Comparison of the Style,Language and Dialogues in the Two Chinese Versions39-49
  • 4.2.1 Comparison of the Two Translators' Style39-43
  • 4.2.2 Comparison of the Translators' Narrative Languages43-47
  • 4.2.3 Comparison of the Character's Typical Dialogues47-49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49-51
  • Bibliography51-54
  • Acknowledgments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秋云;;论文学翻译中的传神──《飘》的两种汉译版本比较[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2 胡牧;;翻译研究:超越“文化转向”[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3 周艳;译文的归化与异化[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吕俊;;谈翻译批评标准的体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5 邓笛;;编译文学:也应该得到承认的文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6 吕俊;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与20世纪西方文论学习[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7 冯庆华,王昱;从文化交流的宏观角度研究翻译——《飘》的译本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3期

8 陈小慰;翻译功能理论的启示──对某些翻译方法的新思考[J];中国翻译;2000年04期

9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年05期

10 文军,高晓鹰;归化异化,各具一格——从功能翻译理论角度评价《飘》的两种译本[J];中国翻译;2003年05期



本文编号:61422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61422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5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