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从接受理论视角下看华兹华斯诗歌的翻译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8 07:06

  本文关键词:从接受理论视角下看华兹华斯诗歌的翻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威廉姆·华兹华斯 接受理论 诗歌翻译 露西诗组


【摘要】:读者接受理论创立于20世纪60年代,为诗歌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该理论强调译者对原文本的接受,以及读者对译作的接受,二者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译者本身具有不同的期待视野,加之需要考虑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审美能力等,译者在对原作中未定点的处理过程中会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视域融合。因此,不同的社会背景下译者对诗歌有不同的理解,会出现不同特点的译作,为了迎合不同时代读者的需要,诗歌翻译也应做出相应的变化。 不同于以往文章对华兹华斯诗歌翻译译本进行简单对比,本文将以接受理论作为新的角度对诗歌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基于接受理论以及接受理论和诗歌翻译关系的理论基础,本文首先通过举例论证来分析华兹华斯诗歌翻译在中国三个阶段的接受情况和翻译特点。然后,以华兹华斯诗歌关于自然,平凡的人和物以及童年这三个比较经典的主题为例进一步分析接受理论在华兹华斯诗歌译入中国这一过程中的影响和作用。为了更加明确接受理论在华兹华斯诗歌中的具体应用,本文最后给出一个典型案例,,通过分析贺麟、郭沫若和杨德豫关于华兹华斯的《露西诗组》第二首诗译作,具体探讨接受理论在三个译本中的不同体现。 最后,作者得出结论,华兹华斯诗歌的翻译受译者自身期待视野、社会文化环境、诗歌本身不确定性以及对读者期待视野考虑情况不同等的影响,读者对诗歌会出现不同的理解。译者在利用自身期待视野理解和翻译的同时,应给予读者的期待视野以及读者在诗歌翻译过程中能动的地位予以充分的重视,这样才能翻译出令读者满意的作品,从而实现诗歌翻译的价值。
【关键词】:威廉姆·华兹华斯 接受理论 诗歌翻译 露西诗组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
  • 1.2 Research methodology12-13
  • 1.3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13-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18
  • Chapter Three THE GENERAL INTRODUCTION TO RECEPTION THEORY18-30
  • 3.1 The birth and development of Reception Theory18-22
  • 3.2 The core concepts of Reception Theory22-29
  • 3.2.1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fusion of horizon22-25
  • 3.2.2 Indeterminacy and concretization25-27
  • 3.2.3 Readers’ role27-29
  • 3.3 Its Significance29-30
  • Chapter Fou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CEPTON THEORY AND POETRY TRANSLATION30-36
  • 4.1 The transitivity of poem30-31
  • 4.2. Horizon of expectation and fusion of horizon in poetry translation31-33
  • 4.3 Indeterminacy and concretization and poetry translation33-34
  • 4.4 The reader’s role in poetry translation34-36
  • Chapter Five THE RECEPTION THEORY AND THE TRANSLATION OF WILLIAM WORDSWORTH’S POETRY36-70
  • 5.1 About William Wordsworth and his poems36-37
  • 5.2 About William Wordsworth’s poetic theory37
  • 5.3 Three stages of Chinese readers’reception to Wordsworth's poems37-50
  • 5.3.1 From the year of 1900 to37-45
  • 5.3.1.1 Lu Zhiwei’s translation version37-41
  • 5.3.1.2 Xu Zhimo’s translation version41-45
  • 5.3.2 From the year of 1950 to45
  • 5.3.3 From the year of 1980s to the present time45-50
  • 5.3.3.1 Yang Deyu’s translation version45-47
  • 5.3.3.2 Huang Gaoxin’s translation version47-50
  • 5.4 Three themes of Wordsworth's poetry’s translation in reception theory50-57
  • 5.4.1 Poems on nature50-53
  • 5.4.2 Poems on Common people or things53-55
  • 5.4.3 Poems on Childhood55-57
  • 5.5 Typical case of Wordsworth’s poetry in Reception Theory57-70
  • 5.5.1 The brief introduction to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een Ways57-59
  • 5.5.2 The indeterminacy in the She Dwelt among the Untrodden Ways59-62
  • 5.5.3 The core concepts of Reception Theory in He Lin’s translation62-65
  • 5.5.4 The core concepts of Reception Theory in Guo Moruo’s translation65-66
  • 5.5.5 The core concepts of Reception Theory in Yang Deyu’s translation66-70
  • Chapter Six CONCLUSION70-73
  • WORKS CITED73-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七一;庞德与胡适:诗歌翻译的文化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2 冯娟;;《孤独的割麦女》三译本的视域融合比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廖七一;译耶?作耶?——胡适译诗与翻译的历史界定[J];外语学刊;2004年06期

4 袁力,袁佳;中国诗歌翻译的文化差异问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刘蓉;;英诗汉译的“情味”与“韵味”[J];陇东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6 张凡;;浅谈英语诗歌音乐性的可译性[J];作家;2009年06期

7 彭予;驶向拜占庭——袁可嘉和他的诗歌翻译[J];诗探索;2001年Z2期

8 廖七一;秘密的分享者——论庞德与胡适的诗歌翻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年02期

9 董广才,刘芳芳;精练准确,节奏对等与自主翻译——读庞德的"Guido's Relations"[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0 张智中;爱好由来落笔难 一诗千改始心安——许渊冲先生的古典诗词改译[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晶晶;贾鑫鑫;;中国诗歌翻译的“深秋”和“初春”——访屠岸先生[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胡伟丽;;外显互文性与诗歌翻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杨民生;;浅谈诗歌翻译[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4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5 李明栋;;从一首古诗的翻译看功能翻译理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6 樊敏;;情感在布依族诗歌翻译中的作用[A];布依学研究(之六)——贵州省布依学会第二届第二次年会暨第六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7年

7 董玉芳;;诗歌翻译,对等还是功能?——以许译唐诗为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肖佳;;卞之琳研究文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9 周海燕;;译诗中的“做诗”成分[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一辑)[C];2004年

10 曾惟民;;永恒的缺失之美——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汉译法的思考[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立元;诗歌翻译:追寻相遇时的心灵相通[N];中国文化报;2011年

2 明江;哈森诗歌翻译作品研讨会召开[N];文艺报;2009年

3 丁湘;研究诗歌翻译的力作[N];中华读书报;2001年

4 邓万鹏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际交流背景下的各民族语言的差异性和诗歌翻译的创造性[N];贵州民族报;2011年

5 傅浩;诗歌翻译对诗歌创作的影响[N];中华读书报;2004年

6 北塔;英国诗歌翻译的集大成者[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朱洁;少数民族诗歌:“摆渡”于汉英之间[N];中国民族报;2008年

8 李菡;许渊冲诗歌翻译的美学追求[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9 李清;安徽诗人获诺奖提名,闹剧而已[N];中华读书报;2008年

10 魏刚;调查:中国人候选诺贝尔文学奖?[N];北京科技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俊杰;试论中庸诗歌翻译观的构建[D];河南大学;2010年

2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李虹;《红楼梦》诗词英译移情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毛志文;结构诗学与诗歌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黎昌抱;王佐良翻译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肖开容;翻译中的框架操作[D];西南大学;2012年

7 陈琳;陌生化翻译:徐志摩诗歌翻译艺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庄刚琴;由否定性到不可译性[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9 吴

本文编号:6386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6386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80c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