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翻译报告

发布时间:2017-08-22 02:37

  本文关键词:《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翻译报告


  更多相关文章: 马克·吐温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翻译报告


【摘要】:本次翻译实践所选用的英语文本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The Man that Corrupted Hadleyburg)。故事发生在以“整个地区最诚实清白的小镇”而享誉四方的哈德莱堡镇。主要讲述了一个陌生人在爱德华理查兹家丢下价值4万美元的黄金,以答谢给他出主意使他致富的恩人。后来全城竟冒出许多自称就是那个“恩人”的人,而且他们都是城里的知名人士,结果一个个成了被嘲弄的对象。本部小说共18000多字,由译者独立完成。全文分为四个章节。译者此次选取了本部小说的前两章及第三章的前半部分作为本次翻译报告的材料。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要以严复的“信达雅”理论为依据指导实践。“信”,指意义不违背原文,即译文要准确,不歪曲,不遗漏,也不要随意增减意思;“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译文通顺明白;“雅”,则指译文时选用的词语要得体,追求文章本身的古雅,,简明优雅。另外,译者还运用了一些其他的翻译策略。 本论文由三大部分组成:英语原文、汉语译文和翻译报告。其中翻译报告包括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介绍。这一部分对翻译材料的来源、作品、作者和翻译要求做了一个简要的介绍。 第二部分叙述完成本任务的整个过程。这一过程包括译前准备、译中过程和译后工作。译前准备中译者对作者、作者的写作风格、写作背景和语言特点等进行了了解,同时认真挑选了所需的翻译工具。根据以上的准备工作,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运用了严复的“信达雅”这一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在译后工作中,译者反复校对以确保翻译的质量。 第三部分为译例分析。这一部分在严复的“信达雅”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文学类翻译的特点,摘录了任务中的翻译实例,并对这些实例一一分析。所选例子也都非常典型,有语态转换、语序变化、确切表达和其他翻译技巧的运用。 第四部分是译者的翻译体会。本部分从文学翻译的本质、译者应具备的素质和翻译的不足之处这三方面,讨论了译者从此次翻译实践中所获得的感悟和体会,在译者应具备的素质方面分析了译者应具有的专业素养、职业道德、百科知识和网络运用能力。 第五部分为总结。即对这次翻译实践做了概括性总结。 此次翻译实践是译者在MTI学习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提升了译者的翻译能力,通过写翻译报告还使译者对翻译有了进一步感悟,受益良多。
【关键词】:马克·吐温 《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 翻译报告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3-5
  • Abstract5-7
  • 摘要7-11
  • 英语原文11-43
  • 汉语译文43-65
  • 1 翻译任务介绍65-69
  • 1.1 翻译材料来源65
  • 1.2 作者简介65-66
  • 1.3 作品简介66-69
  • 1.4 翻译要求69
  • 2 翻译过程69-71
  • 2.1 译前准备69-70
  • 2.2 译中过程70-71
  • 2.3 译后工作71
  • 3 译例分析71-75
  • 3.1 语态转换71-72
  • 3.2 语序变化72
  • 3.3 确切的表达72-74
  • 3.4 其他翻译技巧的运用74-75
  • 4 翻译体会75-77
  • 4.1 文学翻译本质75
  • 4.2 译者应具备的素质75-76
  • 4.2.1 职业素养75-76
  • 4.2.2 专业素养76
  • 4.2.3 百科知识76
  • 4.2.4 网络运用能力76
  • 4.3 不足之处76-77
  • 5 总结77-79
  • 参考文献79-8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华;;汉译英中“翻译意识”的培养——汉英语言对比分析[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2 杜道厚;汉译英产品广告也要“质量第一”——漫谈提高译文质量[J];中国科技翻译;1991年02期

3 臧国宝;徐莹;;中国大陆翻译实务现状亟待改善[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4 陈传显;;译者的认知能力与译文质量[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穆雷;李文静;;《理论对译者有用吗?象牙塔与语言工作面之间的对话》评介[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年03期

6 薛莉;;翻译主体间的关系[J];经济师;2007年06期

7 树才;;译诗批评:从一个到另一个——以《米拉波桥》的七种汉译为例[J];中国图书评论;2008年10期

8 刘镇清;;试探《昕夕闲谈》的译者身份[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张媛媛;;傅雷翻译观中的译者主体性阐释[J];译林;2009年05期

10 易明华;;翻译中的意图辨析[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珍珍;;从认知负荷模型看会议口译译前准备[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李维;;论口译译前准备及其对工作记忆的促进作用[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李爱华;章宜华;;翻译视角的内向型英汉学习词典研究——基于“使用者论”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5 陈雅;;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陈雅;;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以及译者如何处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侯林平;;我国近十年来译者主体性研究的回顾与反思[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朱宝锋;;也谈译者的读者意识——以辜鸿铭及其《论语》英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吕绮锋;;翻译活动之中译者的功能——以生态翻译为中心[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侯敏;侯敞;;汉英机译系统译文质量的评测[A];世纪之交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第二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涛;当代文学翻译为何难觅佳作[N];中国艺术报;2010年

2 汪连兴;既然上了我这条“贼船”……[N];中华读书报;2011年

3 谢天振;译者的诞生与原作者的“死亡”[N];中华读书报;2002年

4 本报驻京记者 吴越;如何叫醒沉睡的“熊猫”?[N];文汇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孟叶;寻找最佳译者组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王鸣阳;谈科技翻译质量[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孟东;《国际歌》有几位译者[N];人民政协报;2002年

8 张大庆(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医生,我能否相信你?[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9 本报记者 陆杰;“译”事杂谈[N];中华读书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杨琳桦;译言的十字路口[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爱华;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文学译者批评的理论探索[D];山东大学;2012年

2 刘立胜;翻译规范与译者行为关系研究的社会学途径[D];山东大学;2012年

3 刘占一;基于对齐技术的搭配获取及其在机器翻译中的应用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潘卫民;全球化语境下的译者素养[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5 朱琳;译者为中心的多学科性翻译理论建构[D];南开大学;2010年

6 熊兵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7 杨清平;家园的寻觅[D];河南大学;2012年

8 卢小军;国家形象与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9 朱献珑;译学范式转换视域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昕甜;《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翻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3年

2 于弋;诗人译者的主体性—评王红公英译苏轼诗词[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小敏;翻译即译者的适应与选择[D];河南大学;2010年

4 梁晓辉;从译者的主体性角度看张白桦及其文学翻译[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雷虹;和谐翻译理论视角下译者角色与地位的新阐释[D];中国石油大学;2011年

6 张妍;文学翻译中自译者的主体性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艳艳;从阐释学角度论《围城》英译本中译者的主体性[D];河南大学;2011年

8 吴云涛;文化间性视野下的译者协调者身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郑理月;《日常性の心理学》翻译实践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之杰;从历史有效性看两位译者汉译Uncle Tom's Cabin[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7166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166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77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