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艺术的远与近
本文关键词:新媒体艺术的远与近
【摘要】:对艺术不断创新的内在要求以及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媒体与科技的进步为新媒体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新媒体艺术使人们意识到一种由技术延伸出来的艺术模式所具有的非凡魅力,它所产生的与传统艺术体系截然不同的多维度艺术语言为人们构筑了一个全新的感性的空间。新媒体艺术对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与人的关系十分紧密。本文在艺术与媒介发展史的宏观背景下,结合关系美学及媒介传播等理论,论述新媒体艺术与人的关系,新媒体艺术的艺术特征及意义。新媒体艺术不仅使人们深深感受到科技的无限能量,同时也让人们对现实与虚拟产生了许多关于人类自身方式的思考。 首先,本文对新媒体的定义、新媒体所具有的特征以及及当下的新媒体发展环境予以介绍。新媒体是指在新的技术支撑下出现的新的媒体样态,新媒体的对传统媒体、社会生活及公共关系等有着重要的影响。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新媒体艺术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更迭直接影响着新媒体艺术的发展方向。 其次,本文对新媒体艺术的产生背景、新媒体艺术的内涵与新媒体艺术的特点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与阐述。新媒体艺术是艺术与科技结合的产物,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而诸多形式的艺术理论与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为新媒体艺术提供了观念和创作的灵感。新媒体艺术多媒体融合、模拟性及互动性等特征,使新媒体艺术在与人的关系上比传统艺术更加密切。 再次,本文提出并深入分析了关系美学这一概念,试图研究新媒体艺术与关系美学的相互关系。从关系美学中传递与参与、人与人的艺术形式及艺术作品对于现实社会的建构等内容进行研究,进一步说明新媒体艺术与人的关系。通过对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实践与社会实践的研究,印证了关系美学中艺术作品对于现实社会的建构、社会关系的改变。 最后,,根据新媒体艺术与人的相对关系,将新媒体艺术分为新媒体艺术应用与新媒体艺术实验,新媒体艺术应用与人的关系紧密,为大众熟悉,相对对于新媒体艺术应用,新媒体艺术实验则被大众视为是艺术家的个人活动,由此得出在人们眼中,新媒体艺术与大众相对远与近的概念,从而得出结论,随着时间的推移、技术的进步及观念的更新,新媒体艺术实验也会像新媒体艺术应用转变,无论是新媒体艺术实验还是新媒体艺术应用,都是与人关系非常紧密的。
【关键词】:新媒体 新媒体艺术 关系美学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0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6
- 1.1 新媒体简介10-12
- 1.1.1 新媒体的定义10
- 1.1.2 新媒体的基本特征10-11
- 1.1.3 新媒体的发展现状11-12
- 1.2 新媒体的影响12-16
- 1.2.1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12-13
- 1.2.2 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13-14
- 1.2.3 新媒体与新媒体艺术14-16
- 第二章 新媒体艺术16-22
- 2.1 新媒体艺术概观16-18
- 2.1.1 新媒体艺术产生的背景16-17
- 2.1.2 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及发展现状17-18
- 2.2 新媒体艺术的特点18-22
- 2.2.1 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体18-19
- 2.2.2 多媒体融合19-20
- 2.2.3 模拟性与互动性20-22
- 第三章 新媒体艺术与关系美学22-30
- 3.1 关系美学22-24
- 3.1.1 关系美学提出的背景22-23
- 3.1.2 关系美学的发展23-24
- 3.2 关系美学的主要内容24-26
- 3.2.1 参与与传递24
- 3.2.2 人与人关系的艺术形式24-26
- 3.3 新媒体艺术与关系美学26-30
- 3.3.1 新媒体艺术与关系美学26-27
- 3.3.2 新媒体艺术的社会实践27
- 3.3.3 新媒体艺术的美学实践27-30
- 第四章 新媒体艺术的远与近30-34
- 4.1 新媒体艺术的分类30
- 4.2 新媒体艺术的远30-32
- 4.2.1 非物质的价值审美30-31
- 4.2.2 高科技下的个人主义31-32
- 4.3 新媒体艺术的近32-34
- 4.3.1 从封闭的交互到大众式的艺术32
- 4.3.2 对政治文化的非正式探索32-34
- 第五章 全文结论34-36
- 参考文献36-37
- 致谢37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庆林;;论传播研究中媒介分析的对象和方法[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2 何志坚;;新媒体技术下的“人际冷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7期
3 余权;刘敬;;电影中的新媒介:空间互动与叙述动力——从《保持通话》谈起 [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郭文革;;教育的“技术”发展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3期
5 蒋原伦;;网络聊天的语用和文化[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6 韩志伟;;论科技学术期刊与效益的关系[J];编辑学报;2006年01期
7 贺圣遂;;为出版插上飞翔的翅膀——论技术在出版变迁中的作用[J];编辑学刊;2009年02期
8 雷启立;;新媒体的传播偏向与大众文化[J];编辑学刊;2009年06期
9 曹智频;;新媒介语境下编辑出版学科走向论略[J];编辑之友;2009年08期
10 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大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宋奎波;陈红兵;;媒介分析学派的媒介技术社会影响思想述评[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史志高;;私密空间生产:手机短信社会影响研究的新路径[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3 冯建三;;开或关,这是个问题:评介美国关电视机运动[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胡翼青;;论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对传播学学科建构的历史贡献[A];中国传播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九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朱小琨;雷先连;;加强出版产业化背景下的网络出版管理[A];竞争 合作 创新——科技期刊未来发展之路——第八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2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徐萍;从晚清至民初:媒介环境中的文学变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龚茂富;青城派武术生存现状及传播方式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5 杜波;五四文学期刊的现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周鸿雁;仪式华盖下的传播:詹姆斯·W·凯瑞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7 宫宝龙;记号的迷思[D];浙江大学;2011年
8 夏德元;电子媒介人的崛起[D];复旦大学;2011年
9 马晓超;电视的假相[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10 殷晓元;中国共产党政治传播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演丽;论尼尔·波兹曼的电视文化思想[D];湘潭大学;2010年
3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4 孟凡杰;东亚和西欧的“同文”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曹燕宁;新媒体环境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与策略[D];苏州大学;2010年
6 张晓菲;网络传播环境中的企业公共关系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爱华;媒体融合时代的期刊运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陈
本文编号:7827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782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