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非洲成品艺术在中国的文化传播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2 06:15

  本文关键词:非洲成品艺术在中国的文化传播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跨文化交流 艺术传播 中非关系 成品艺术 传播媒介


【摘要】:中国与非洲之间的文化交流活动虽然早在就有记载,但是真正的长期有效的双向文化交流则是在建国之后。随着中国与非洲的政治需求关系越来越亲密,经济交流日益加强,两者之间政府外交和公共外交领域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借助于各种渠道的文化交流成为了非洲了解中国和中国了解非洲的好机遇。交流的频繁,带来的是两者之间文化艺术的传播,也带来了双方民众的文化接受冲击。这既是双边民众了解对方文化和思维的重要方式,也是逐步建立起文化融合的必要手段。甚至,在这样的传播与流通过程中,双边文化都逐步形成了适应了各种文化接受规律的方式。 文化铺路,交流先行,相互理解,相互学习,作为对公对私的对外交流,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非洲各国利用自己本身奔放的音乐舞蹈类的演绎艺术和独具形象的艺术雕刻文学创作占据了非洲艺术在中国传播的有力两条战线。从长久的可视感觉到直观的视听感觉,非洲艺术的张力带给国人了解非洲的最初印象,并以此,拓展了国人的对非视野。 以非洲文化艺术品进入中国为例,从中国过去中非文化交流零散杂乱的局面,到文化艺术产品形成了接地气的中国的非洲文化传播之路,中国民间和官方都创造性地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整个非洲大陆的文化产品进入交流项目,并使中国对非洲艺术推广走出了与西方有相似之处,却又独具特色的传播之路。 然而,学术界对于中非之间的文化交流,一直以站立制高点对其整体描述和总结的状态。这样,既忽视了文化交流中,艺术传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他者艺术接受的差异性,又使得中国对非公共外交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望远镜式的观察,使非洲在中国传播的理论和实践分离。由于缺乏系统的针对非洲艺术的中国传播之路的深入研究,非洲艺术传播的中国化进程也显得缓慢。非洲艺术本身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范围,其中包含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有传统的音乐、舞蹈,亦有现代的非洲风格工艺品,同时包含了丰富多样的文学形象。笔者认为,需要详细去分析非洲艺术在中国传播之路,前者有如李彩等人的认知观梳理,那么需要作出新意,则需要从小处入手,着眼大环境,具体类别具体分析。因此,笔者选择了从艺术传播角度的非洲成品艺术入手,联系不同阶段的中非外交大背景,总结非洲成品艺术在中国的传播特质,并由此联系非洲成品艺术的传播对中非的公共外交领域影响。所以,笔者希望能运用文献研究法、数据统计法、历史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想结合,初步地梳理了非洲艺术中成品艺术在中国的传播道路实践,重点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期间的非洲艺术中国传播之路的不同渠道和特点。 非洲成品艺术在中国的流通,进而带来的文化再造,同时折射出了我国和非洲在公共外交领域的变化,体现出了一个文化大国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和消融方式。接受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形式,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开放程度的高低,标榜着一个文化大国如何摆脱文化自闭状态,以婴儿之姿对他文化的消化吸收。这也彰显了我国在以文化兴国的过程中与曾经的自闭状态和非中国即西方的文化视角。笔者认为,以放大非洲艺术中的成品艺术传播研究的独特价值在于通过心灵地沟通不断增进中非双方的相互了解,巩固中非友谊。在全球化背景下,它的时代意义在于优化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提升中国对非的了解深入。作为西方人之后的非洲访者,中国并未走在资源掠夺和猎奇的驱使之后。中非之间,平等的文化交流,为非洲国家提供展示中国对非公共外交的不同视野。
【关键词】:跨文化交流 艺术传播 中非关系 成品艺术 传播媒介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12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绪论9-19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9-11
  • 研究背景9-10
  • 研究意义10-11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11-15
  • 国内研究综述11-14
  • 国外研究综述14-15
  • (三)、研究方法和目的15-16
  • 1、研究思路15
  • 2、基本思路15-16
  • 3、研究方法16
  • (四)、相关概念阐释16-19
  • 一、艺术传播客体界定及成品艺术定义19-25
  • (一)、艺术传播客体种类划分梳理20-21
  • (二)、成品艺术概念及特征21-22
  • (三)、成品艺术与现成品艺术的关系及差别22-23
  • (四)、非洲成品艺术在中国传播阶段划分23-25
  • 二、非洲成品艺术传播的萌芽期:外交需求合作初期(1955年-1978年)25-30
  • (一)、萌芽初期的政治背景:外交需求促使25-27
  • (二)、萌芽初期的文化背景:革命文艺呼应27-28
  • (三)、萌芽初期的传播情况:传播渠道单一,影响面有限28-30
  • 三、非洲成品艺术传播的量变期:民间互动增强期(1979年-1999年)30-36
  • (一)、互动增强期的政治背景:改革开放的推动30-31
  • (二)、互动增强期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的变化31-34
  • (三)、互动增强起的传播特点:传统的传播渠道繁荣34-35
  • 小结35-36
  • 四、非洲成品艺术传播的质变期:贸易参与流通期(2000年-至今)36-42
  • (一)、自由传播期的政治背景:软实力如何提升37-38
  • (二)、自由传播期的文化背景:多元化文化的发展38-39
  • (三)、自由传播期的传播情况:多渠道传播的开始影响面加大39-41
  • 小结41-42
  • 五、非洲成品艺术中国传播的理性思考42-49
  • (一) 问题42-47
  • 1,形象误解与通读43-44
  • 2,流通中的失真现象44-47
  • (二) 对策47-49
  • 1,培养新生代的非洲通47-48
  • 2,公共外交领域的多样化合作48-49
  • 结束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件一54-56
  • 附件二56-57
  • 致谢57-5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丽萍;万隆会议与中埃建交[J];阿拉伯世界;2000年03期

2 饭岛涉,竹内理桦;华侨华人史研究的现在[J];八桂侨刊;2001年01期

3 王鹏江;杨建虎;潘芳芳;;试窥书法传播模式的网络化转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李文军;;概述契约华工的由来及其历史作用[J];才智;2012年06期

5 尤志国;王晓书;;谈网络歌曲对成人素质提高的利弊[J];长城;2009年02期

6 张凤琦;文化形象与城市发展——关于塑造重庆历史文化名城形象的思考[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7 孟祥进;;中国外交战略转变背景下的对外援助分析——以对非援助为例[J];研究生法学;2010年01期

8 曾耀农;尚端武;;艺术传播的信息[J];辽东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周岩;;中国大陆传播学交叉学科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东南传播;2009年07期

10 欧阳潇潇;;荒谬的殖民剥削论调——浅谈为何中国在非洲不是新殖民主义[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祖健;;对“上海学”研究的新思考[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上)[C];2008年

2 王斌;郑满宁;;扭转“逆差”:社交媒体时代国人形象传播机制及策略[A];新闻学论集(第30辑)[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雪梅;冷战后中美对非洲援助比较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施虹;开放与展望—艺术品整合营销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3 刘美武;重叠机制视域下的非洲国际减贫机制[D];复旦大学;2011年

4 杜开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产业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周建平;新时期中国文艺管理体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6 陈天社;埃及对外关系研究(1970-2000年)[D];西北大学;2004年

7 赵树廷;清代山东对外贸易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海阔;大众传媒与中国现代性[D];浙江大学;2006年

9 杨永生;中国文化产业作用问题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10 彭蕙;16—19世纪澳门和帝汶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355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8355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249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