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风格翻译:《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5 11:36

  本文关键词:风格翻译:《骆驼祥子》两个英译本对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风格 可译性 《骆驼祥子》 风格标记


【摘要】:对风格及其翻译问题的探讨长期以来都是翻译界的热点之一。文学作品风格是作者独特创作个性的体现,既反映作者的语言运用能力、表达习惯,也显示出作者的精神气质、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一部好的译作必须从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与原作相适应,即在风格上保持与原作尽可能的一致。 风格虽看似虚无缥缈,但仍然能够通过风格符号加以识别,这就是刘宓庆提出的风格标记理论。其中,风格标记包括形式标记和非形式标记。 《骆驼祥子》是老舍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集中体现了老舍的文学风格。小说不仅口语化特点突出,还成功引入地道的北京方言,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创作风格。伊万·金和施晓菁分别对《骆驼祥子》进行了翻译,而两个译本在原作风格的翻译上各有优劣:伊万·金的母语优势使其译文流畅自然,但文化的差异造成了部分误译;施晓菁译本在整体风格上贴近原作,但为方便译文读者理解而采用的归化翻译不可避免地导致原作韵味的部分丧失。 本文对前人有关风格及其翻译问题的研究和论述进行了探讨,肯定了风格的可译性及其限度。另外,本文还对老舍的文学成就、《骆驼祥子》的艺术特色及其英译本进行了概述。论文的核心内容是根据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分析《骆驼祥子》原作的风格特征,并找出典型的形式标记与非形式标记的实例,再对伊万·金译本和施晓菁译本中的对应译文进行分析,探讨二者在风格翻译上的得与失。通过译文分析,探究伊和施处理风格元素的策略,本文希望对译文精妙之处的说明能启发译者的实践,而对译文不足之处的解析也能给译者以经验教训。总而言之,风格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在翻译中重现原作风格是对译者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极具挑战性的要求。译者进行文学作品翻译必须以掌握原作的风格为基础,力求在翻译中再现原作的风格特征,使译文读者得到如同读原作一样的感受。
【关键词】:风格 可译性 《骆驼祥子》 风格标记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2-3
  • Abstract3-5
  • 中文文摘5-7
  • 目录7-8
  • 第一章 引言8-12
  • 第一节 研究背景8
  • 第二节 选题原因与意义8-9
  • 第三节 论文结构9-12
  • 第二章 文献综述12-20
  • 第一节 “风格”定义及其翻译12-13
  • 第二节 风格可译性13-16
  • 第三节 刘宓庆的风格标记理论16-20
  • 第三章 《骆驼祥子》及其译本20-24
  • 第一节 老舍及其写作风格20-21
  • 第二节 《骆驼祥子》及其写作风格分析21-22
  • 第三节 《骆驼祥子》英译本概述22-24
  • 第四章 《骆驼祥子》英译本对比分析24-40
  • 第一节 形式标记24-36
  • 第二节 非形式标记36-38
  • 第三节 小结38-40
  • 第五章 结论40-42
  • 参考文献42-48
  • 致谢4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苏叔阳;北京话与“文学语言”和老舍[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本文编号:8562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8562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67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