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学理论论文 >

隐含作者与品牌形象——基于文本理论与认知视角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7-09-28 16:32

  本文关键词:隐含作者与品牌形象——基于文本理论与认知视角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品牌形象 隐含作者 代理作者 推论作者 品牌社群


【摘要】:"隐含作者"本是一个文学概念,但该概念和文本阐释方法为人们呈现了无限广阔的阐释空间,可以将其延伸到其他叙述文本和叙述形式,任何符号文本的背后都有一个隐含作者。隐含作者也存在于品牌符号文本中,品牌形象就是品牌"隐含作者",是"代理作者"与"推论作者"的合二为一。而作为品牌文本传播过程中最重要的诉求对象,品牌社群是品牌的"隐含读者",直接影响着品牌"代理作者"与"推论作者"二者融合的程度,也决定着品牌形象的清晰度。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品牌形象 隐含作者 代理作者 推论作者 品牌社群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重大招标项目(13&ZD123)
【分类号】:I06
【正文快照】: 品牌商界很早就意识到“品牌形象”的构筑是品牌成功的关键。20世纪50年代,大卫·奥格威(David Ogilvy)提出了“品牌形象”概念并将这一概念率先运用于广告实践,塑造出著名的“万宝路牛仔”形象,这一形象让万宝路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香烟。从此,品牌形象被认为是品牌资产的必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丹;;何为“隐含作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罗子明;品牌形象的构成及其测量[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赵毅衡;;“全文本”与普遍隐含作者[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郭鸿;;认知符号学与认知语言学[J];符号与传媒;2011年01期

5 李如意;从万宝路牛仔看大卫·奥格威的品牌形象理论[J];经济师;2005年09期

6 乔国强;;“隐含作者”新解[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6期

7 赵毅衡;;在场与不在场:符号表意过程的基本动力[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8 云燕;;从认知图式的角度重新定义隐含作者[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9 王长征;寿志钢;;西方品牌形象及其管理理论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年12期

10 尚必武;;隐含作者研究五十年:概念的接受、争论与衍生[J];学术论坛;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冲芝;朱琳;;一场作者与读者共设的“骗局”——《神雕侠侣》之情爱与艺术幻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2 张月娥;;《远大前程》中的“距离”控制手法[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3 江明华,曹鸿星;品牌形象模型的比较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郭秀英;吕佳祥;吴兴明;;品牌形象评价方法研究[J];商业研究;2006年22期

5 赵亚翔;高素英;;品牌形象嬗变机理及效能质性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4期

6 叶玲红;;杭州市丝绸品牌形象发展战略研究[J];包装世界;2011年01期

7 陈妮娜;;轿车品牌形象结构因素实证研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9期

8 郑少华;;品牌形象的构成维度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年03期

9 龚玲芬;;《狂人日记》中的自称语运用研究[J];大家;2012年15期

10 易学东;林波;;大型超市品牌形象对顾客忠诚影响的实证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2 朴勇慧;赛事赞助对企业品牌形象影响的实证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卢普玲;人物与叙述[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郝俊峰;企业创新行为对顾客感知价值及购买行为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6 成荣敏;区域形象对其特色产品购买行为作用机理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于君英;品牌价值的形象识别效应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何孝德;轿车品牌形象的因素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郑春东;企业品牌延伸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10 杨晓东;服务业顾客体验对顾客忠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申丹;隐含作者、叙事结构与潜藏文本——解读肖邦《黛西蕾的婴孩》的深层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申丹;;何为“隐含作者”?[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申丹;;关于西方叙事理论新进展的思考——评国际上首部《叙事理论指南》[J];外国文学;2006年01期

4 申丹;究竟是否需要“隐含作者”?——叙事学界的分歧与网上的对话[J];国外文学;2000年03期

5 方小莉;;“冤家”姊妹篇中的“孪生隐含作者”——《布鲁斯特街的女人们》与《布鲁斯特街的男人们》中声音的权力[J];国外文学;2012年02期

6 申丹;叙事文本与意识形态——对凯特·肖邦《一小时的故事》的重新评价[J];外国文学评论;2004年01期

7 申丹;;何为“不可靠叙述”?[J];外国文学评论;2006年04期

8 申丹;;及物性系统与深层象征意义——休斯《在路上》的文体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9 赵毅衡;;再现不可靠及其“纠正”[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本文编号:9369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369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c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