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达对等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英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奈达对等理论视角下《红楼梦》中委婉语英译研究
【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作品,为全世界人民所熟知和欣赏。其中的文化负载词如委婉语经常成为外国读者欣赏此书的阻碍。 委婉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和文化现象,同时存在于中英文之中。委婉语存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各种语言的特点。随着跨文化交流的繁荣,中英文之间的委婉语翻译越来越重要。 本文试图从奈达的对等理论角度对《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做出综合考察。本文选择霍克斯、闵福德与杨宪益、戴乃迭两个英译版本为研究素材,以奈达的对等理论为理论指导。本文对两个英译版本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以此对《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提出自己的建议与评价。 文章分为六章。第一章对《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第二章主要是比较了中英文委婉语的异同,以及翻译中出现的难点。第三章探讨了《红楼梦》中委婉语翻译所参照的的翻译理论。重点介绍了奈达对等理论中的读者反应论与功能对等论。第四章仔细分析了奈达的对等理论在《红楼梦》委婉语翻译中的应用。并从语言学、文化、文体层面探讨了委婉语的功能对等。第五章结合奈达的对等理论阐述与细化了红楼梦中委婉语翻译的标准与原则。第六章详细分析了《红楼梦》中委婉语的翻译过程。并从对等角度探讨了直译、意译、省略等委婉语翻译的具体方法。 两种版本的英译本颇有文学成就,提供了大量研究委婉语翻译的素材,,委婉语翻译的实践仍需精心的分析与探讨。从分析中可看出,在奈达对等理论的基础上,《红楼梦》中委婉语翻译可以实现多层面的对等。本文也在功能对等理论基础上探讨了《红楼梦》中委婉语翻译的具体翻译标准与原则。翻译方法并不起决定作用,直译、意译、省略等各种方法都能实现动态对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红楼梦》原版以及不同英译版,以期寻求更好的分析视野。
【关键词】:奈达 对等 《红楼梦》 委婉语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6-7
- ABSTRACT7-9
- 摘要9-13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3-18
- 1. An account of euphemism translation in Honglou meng13-18
- 1.1 Introduction of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lou meng14-15
- 1.2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euphemism translation in Honglou meng15-18
- Chapter Two EUPHEMISM AND EUPHEMISM TRANSLATION18-26
- 2. An account of euphemism18-26
- 2.1 Similarities of euphemism in Chinese and English18-20
- 2.1.1 Evasive function18-19
- 2.1.2 Politeness function19
- 2.1.3 Amusement function19-20
- 2.1.4 Cosmetic function20
- 2.2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euphemism and English euphemism20-22
- 2.2.1 Difference of history20-21
- 2.2.2 Philosophic and religious difference21-22
- 2.2.3 Different language features22
- 2.2.4 Different way of expression22
- 2.2.5 Cultural difference22
- 2.3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euphemism in Honglou meng22-26
- 2.3.1 Mistranslation23
- 2.3.2 Loss of Chinese lingering charm23-24
- 2.3.3 Lack of equivalent24-25
- 2.3.4 Dead translation caused by cultural obstacles25-26
- Chapter Three EQUIVALENCE THEORY26-30
- 3. The theory applied to the translation of euphemism in Honglou meng26-30
- 3.1 The feasibility study on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of euphemism26-27
- 3.2 Nida’s receptor’s response27-28
- 3.3 Nida’s functional equivalence28-30
- Chapter Four APPLICATION30-45
- 4. Application of Nida's Theory of Equivalence theory to euphemism translation in Honglou meng30-45
- 4.1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n Linguistic level30-38
- 4.1.1 Equivalence on phonological euphemism translation30-31
- 4.1.2 Lexical and semantic equivalence31-34
- 4.1.3 Equivalence on morphological and syntactic level34-37
- 4.1.4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n rhetorical level37-38
- 4.2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n Cultural Level38-42
- 4.2.1 Translation on religion38-40
- 4.2.2 Translation on historic references and figures40-41
- 4.2.3 Translation on customs41
- 4.2.4 Translation on feudal ethical code and patriarchal clan system41-42
- 4.3 Functional Equivalence on Stylistic Level42-44
- 4.4 Summary44-45
- Chapter Five CRITERIA AND PRINCIPLES45-52
- 5. Discussion about criteria and principles on euphemism translation in Hong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45-52
- 5.1 The criteria on euphemism translation in Honglou meng45-46
- 5.2 The principles on euphemism translation in Honglou meng46-52
- 5.2.1 Preserving equivalence on euphemistic mood46-48
- 5.2.2 Preserving equivalence on style48-49
- 5.2.3 Preserving equivalence on emotion49-50
- 5.2.4 Preserving equivalence on approaches to realize euphemism50-52
- Chapter Six TRANSLATION PROCESS52-61
- 6. Discussion on translation process of euphemism translation in Honglou meng52-61
- 6.1 Comprehension about the origin version and judgment on euphemism52-53
- 6.2 Conversion of language system on euphemism53-61
- 6.2.1 Literal translation53-56
- 6.2.2 Free translation56-59
- 6.2.3 Omission59-61
- Conclusion61-63
- Bibliography63-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宗先;浅析委婉语──兼谈禁忌语[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2 覃明;英汉语言的委婉语及其应用[J];兰州商学院学报;1994年04期
3 刘特和;多姿多彩的英语委婉语[J];培训与研究-湖北教育学院学报;1995年02期
4 吴松初;中英当代流行委婉语的文化比较[J];现代外语;1996年03期
5 王威;现代英语的委婉语初探[J];常熟高专学报;1996年04期
6 宋兴;委婉语的表现形式及其心理因素[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1期
7 林丽芳;委婉语的语用价值考察[J];龙岩师专学报;1998年03期
8 何冬立;英汉委婉语析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8年05期
9 杨梦园,滕海,郭泓;英语委婉语的用法介绍[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3期
10 李志强,王玉琴,寻汉军;试析英语中的委婉语[J];枣庄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飞虹;;英汉委婉语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邱林林;;委婉语功能的语用学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3 吴艳;;环保委婉语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郝煦;;英语的委婉语[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三辑)[C];2008年
5 邱林林;;委婉语的翻译与动态对等理论[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6 张芬;;委婉语:礼貌视角下的有意不合作[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珊珊;;英汉委婉语及构成对比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艾妮;;谏劝中委婉格运用的“源”与“流”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第五届会员大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杨国萍;韩瑞;;英语委婉机制的认知探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10 于倩;;英汉委婉语的国俗语义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漳州话的禁忌语和委婉语[N];闽南日报;2009年
2 刀尔登;一本屁书[N];南方周末;2004年
3 五岳散人 知名网友;欲谋之房 何患无辞[N];广州日报;2010年
4 巨思义邋陈燕芬;赞美犹如阳光[N];陕西日报;2007年
5 彭牧;民间并不遥远[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6 柳延延;哲学:正视生,思考死[N];解放日报;2008年
7 广西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 姚小文;幽默在英语学习中的作用[N];光明日报;2002年
8 ;丽水市公务员文明礼仪规范(试行)[N];丽水日报;2005年
9 王乾荣;骂人就该吃官司[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肖莹莹;西方媒体:美国经济明年可能走下坡路[N];经济参考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玲;人际关系管理理论视角下《红楼梦》委婉语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邵军航;委婉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3 解正明;基于社会认知的汉语有标记构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李中强;新媒体背景下的汉语新闻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5 崔莹辉;《老子》英译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6 刘妍;文化与语言的跨界之旅:《庄子》英译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7 吴迪龙;互文性视角下的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9 陈琳;基于语料库的《红楼梦》说书套语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10 李洁;琴声何处不悠扬[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波;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中委婉语的语用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0年
2 贾延纳;委婉语交际的认知语用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3 吴毅琼;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解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王冬梅;英汉语中“疾病与伤残”委婉语的概念隐喻对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永红;从顺应论角度论委婉语翻译[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6 霍中惠;原型理论与概念整合理论对委婉语的互补性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刘爽 ;[D];安徽大学;2003年
8 闫美桃;俄语委婉语的语用分析[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王俊杰;现代俄语中的委婉语[D];吉林大学;2004年
10 姜凤;俄英汉三语中委婉语的语用对比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370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37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