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比较《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
发布时间:2017-09-29 15:15
本文关键词:从翻译适应选择论角度比较《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
更多相关文章: 浮生六记 适应与选择 翻译生态环境 多维度转换
【摘要】: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普遍认为文学翻译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许多文学作品被翻译成不同语言的原因。《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一部自传体小说,讲述了作者生活中的喜怒哀乐,体现了他恬淡闲适的生活态度。文中优美的语言,,真挚的情感,凄婉的故事深受读者的喜爱,该书先后被翻译成许多种语言,1935年,林语堂首先出版了他的英译本。20世纪80年代,白伦和江素惠夫妇的合译本发行。这两个译本自问世以来,就一直是翻译研究的热点话题。然而,到目前为止,大部分的研究都采用传统的规定性研究模式,很少有文章从宏观的、描述性角度来探讨两个译本。 在全球生态化趋势的影响下,2004年胡庚申教授出版了专著《翻译适应选择论》。该书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中的自然选择学说应用到翻译研究之中,认为翻译就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书中所指的翻译生态环境是一个由原文、原语和译语所构成的世界,即一个由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所构成的互联互动的整体。胡教授在书中从适应和选择的角度出发,系统地阐释了翻译的全过程,突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处的地位,提出了多维度适应和选择的翻译原则。该书构建了一个高度理论化的翻译框架,提供了一个从宏观角度研究翻译的新方法。 本文以翻译适应选择论为基础,结合当前的研究现状,从适应和选择两个阶段对《浮生六记》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在适应阶段,主要从需求(包括社会的需求和译者自身的需求两方面)和能力方面来分析林语堂以及白伦和江素惠是如何来适应他们所处的翻译生态环境的。在选择阶段,主要从语言维和文化维两个方面来探讨林语堂以及白伦和江素惠夫妇是如何在各自的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多维转换的。语言维方面集中探讨词汇、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翻译。文化维主要研究与文化相关的翻译,包括典故、习语、称呼、风俗习惯、宗教以及物质文化相关词汇的翻译。研究发现,尽管两个译本所处的时代不尽相同,但它们都体现了各自所处的时代特征,这正是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进行适应和选择的结果。而两个译本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于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所造成的。林语堂旨在介绍东风文化,其译本倾向于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兼顾西方读者的可接受性;而白伦和江素惠将该书视为展现清朝社会生活的重要文献资料,他们的译本在句法和结构上更多地保持原文的所有形式,并采用添加注释和地图的方式来帮助读者理解原文。
【关键词】:浮生六记 适应与选择 翻译生态环境 多维度转换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3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9-10
- 1.3 Research question and methodology10-11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1-13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3-19
- 2.1 Overview of studies on the translation of Fu Sheng Liu Ji13-16
- 2.1.1 Previous studies on Lin Yutang’s Six Chapters of a Floating Life13-15
- 2.1.2 Previous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English versions of Fu Sheng Liu Ji15-16
- 2.2 Overview of previous research on the approach to translation as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16-19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19-27
- 3.1 Adaptation, selection and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19-20
- 3.2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20-22
- 3.3 An explanation to the translation method22-24
- 3.4 An explanation to the evaluation criterion of translation24-27
- Chapter Four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Fu Sheng Liu Ji27-47
- 4.1 Fu Sheng Liu Ji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27-28
- 4.2 The translators’ adaptation in the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28-32
- 4.2.1 The translators’ adaptation in terms of needs29-31
- 4.2.2 The translators’ adaptation in terms of competence31-32
- 4.3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translators’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32-45
- 4.3.1 The translators’ adaptive selection on linguistic dimension33-37
- 4.3.2 The translators’ adaptive selection on cultural dimension37-45
- 4.4 Summary45-47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47-51
- 5.1 Major findings of the present thesis47-48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48-51
- References51-55
- Acknowledgements55-5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翟红梅,张德让;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2 曹志艳;;从翻译适应选择论看汉英旅游翻译[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3 宋志平;;《翻译适应选择论》:一部简约创新之作[J];外语研究;2007年05期
4 文军;邓春;;国内《浮生六记》英译研究:评述与建议[J];当代外语研究;2012年10期
5 翟红梅;张德让;;翻译适应选择论与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外语学刊;2009年02期
6 董晖;老到圆熟 出神入化——林语堂《浮生六记》英译本赏析[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本文编号:9427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427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