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别了,武器》林疑今译本之审美再现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17:17
本文关键词:《永别了,武器》林疑今译本之审美再现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永别了 武器》 中译本 翻译美学 审美再现 厄内斯特·海明威 林疑今
【摘要】:作为1953年普利策奖和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厄内斯特·海明威被誉为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海明威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他以他所创造的硬汉英雄,冰山理论和简洁的写作风格而出名。他的代表作包括《老人与海》,《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丧钟为谁而鸣》等。其中,《永别了,武器》是其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小说之一,而且受到中国读者的热烈欢迎。 国内外的学者已经做了许多关于这部小说的研究,但是大部分集中于研究其写作技巧,主题,人物,而这部小说的翻译研究则很少。从翻译美学角度来研究其译本则更是少之又少。翻译美学是从美学角度来看待翻译问题的。译作作为译者的创造性产物,一方面再现了原作的特点,另一方面,反映了译者的创造才能。 至今这部小说已有许多中译本。林疑今是最早翻译这部小说的人之一。他的译本在众多版本中独占鳌头。林疑今的严谨治学精神使得他对早期版本不断地修订。对比他的不同版本,我们发现后期版本与前期版本比有如下改动的地方:修改人名、地名、食物名以适应当代读者阅读习惯,修改文白混合的语言使其成通顺的白话文,修正了不当或者错误的表达,更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等等。 从以上的改进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出这些改进主要是出于美学的考虑。鉴于此,本文试图从翻译美学的角度来研究林疑今的两个版本:1981年的《战地春梦》(译于三十年代),和2006年的《永别了,武器》(译于八十年代末)。 本文从三个方面来探讨《永别了,,武器》林疑今两译本的审美再现:海明威的写作风格再现,林疑今的创造性翻译以及新旧译本对比。通过细致地分析两译本,本文发现对原作的理解透彻和深厚的文学功底,使得林疑今很好地翻译了《永别了,武器》。其译作朴实,简洁,准确。他的译本,尤其是《永别了,武器》的最后译本给我们树立了文学审美再现的好榜样。 本文用充分的例子证明翻译美学对文学翻译的强大的阐释力。通过对比分析原作和译作的美学价值,我们发现林疑今的后期译本很好地再现了原作的美学要素。 本文为《永别了,武器》的中译本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将美学理论运用于翻译实践研究,证明了翻译美学是评价译本美学价值的实用理论。翻译美学理论不但可以指导翻译实践,也可以作为评价译作的标准,对翻译批评和翻译实践具有重大促进作用。
【关键词】:《永别了 武器》 中译本 翻译美学 审美再现 厄内斯特·海明威 林疑今
【学位授予单位】:华侨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H315.9;I046
【目录】:
- Abstract3-5
- 摘要5-11
- Chapter 1 Introduction11-21
- 1.1 Ernest Hemingway and A Farewell to Arms11-15
- 1.1.1 Ernest Hemingway11-13
- 1.1.2 A Farewell to Arms13-15
- 1.2 Literature Review15-17
- 1.3 Research Purpose17-18
- 1.4 Structure of the Thesis18-21
- Chapter 2 Translation Aesthetics21-33
- 2.1 Back to Aesthetics21-23
- 2.2 Basic Concepts23-27
- 2.2.1 Translation Aesthetic Subject24
- 2.2.2 Translation Aesthetic Object24-25
- 2.2.3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 Activity25-27
- 2.3 Tradi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27-31
- 2.3.1 Tradi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China27-29
- 2.3.2 Tradition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 in the West29-30
- 2.3.3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Aesthetics30-31
- 2.4 Aesthetic Expectation and Translation Strategy31-33
- Chapter 3 Lin Yijin and His Translations of A Farewell to Arms33-39
- 3.1 Lin Yijin and His Translations33-34
- 3.2 Yongbiele, Wuqi in the Dominant Translation Aesthetics34-39
- Chapter 4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in Lin Yijin's Versions of A Farewell to Arms39-75
- 4.1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Hemingway's Style39-53
- 4.1.1 Nouns39-40
- 4.1.2 Substitution and Ellipsis40-41
- 4.1.3 Repetition41-48
- 4.1.4 Cohesion48-49
- 4.1.5 Irony49-51
- 4.1.6 Simile51-52
- 4.1.7 Narrative Order52-53
- 4.2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Lin Yijin's Creative Translation53-67
- 4.2.1 Metaphor53-54
- 4.2.2 Reduplication54-56
- 4.2.3 Four-Character Structure56-57
- 4.2.4 Referential Meaning57-59
- 4.2.5 Pragmatic Meaning59-63
- 4.2.6 Long Sentence63-64
- 4.2.7 Simple Sentence64-65
- 4.2.8 Image65-67
- 4.3 Aesthetic Representation: Comparison between Two Versions67-75
- 4.3.1 General vs Concrete68
- 4.3.2 Cause and Effect68-69
- 4.3.3 Objective vs Subjective69-70
- 4.3.4 Implicit vs Explicit70-71
- 4.3.5 Culture-Loaded Terms71-75
- Chapter 5 Conclusion75-77
- References77-81
- Acknowledgement81-83
- Curriculum Vitae8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雅英;;《永别了,武器》两译本的审美比较[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杨大亮;论海明威作品中的“硬汉”形象(英文)[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3 徐晓梅;;论小说翻译中的假象等值——《永别了,武器》中译本个案研究[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4 杨妍;;《永别了,武器》中的科技翻译实用化处理[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徐晓梅;;从叙事文体学角度看《永别了,武器》的翻译[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6 卫小华;也谈海明威创作的艺术特点[J];汕头大学学报;1994年04期
7 周晔;;“隐秀”美学风格之传译——以海明威《永别了,武器》汉译为例[J];外国语文;2010年01期
8 郑美香;;《永别了,武器》两种中译本比较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9 邝明艳;;所争非所论——三十年代文学翻译论争述评[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9年07期
10 马琳;;简析海明威《永别了,武器》的写作语言[J];社科纵横;2006年09期
本文编号:9657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ll/965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