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模仿·超越—莫言文学创作历程观察
发布时间:2014-11-21 10:04
【摘要】 2012年的冬天,莫言的文学创作得到了世界的肯定。这份肯定,不仅是对莫言文学成果的肯定,更是对莫言几十年文学坚持的肯定。在文学创作的海洋中,莫言或许游得很慢,但是他从未停下来。现在读莫言早期的文学作品,其中也有青涩和稚嫩,但是我们已经能够从中读到与同时期其他作品不同的特质,如丰富的想象力、独特的审丑意识、隐约的批判意识以及雏形中的民间意识,这些与其他人不同的新质,是其日后成长的基础。随着阅读视野的开阔,莫言开始大量接触西方文学思想,也开始了他有意无意的模仿与借鉴阶段,在莫言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中,我们看到很多西方文学大师的影子,同时,莫言依旧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在中西融汇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莫言独有的创作风格。文学终究是要蕴含思想内涵的,这也正是莫言的作品征服世界读者的真正所在。本文试图从原生、模仿、超越三个阶段,梳理莫言文学创作的成长历程,从而呈现一个逐渐成熟的文学大家。
绪 论
2012 年,莫言再一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诺贝尔委员会用这个极具分量的奖肯定了他的文学创作。诺贝尔委员会给他的颁奖词为:“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①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植根于中国传统的民间故事中,将对历史的反思融入于当代社会的种种社会现象中,加之他特有的文学敏感与艺术才情,莫言在自己的文学创作过程中,构建了一个极具莫氏风格的文学世界。三十多年里,评论家们也对这位当代文学中的重要作家予以了高度重视。研究、评论集中在莫言文学创作的审美选择、语言风格、艺术手法以及莫言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研究(如莫言与福克纳、莫言与马尔克斯、莫言与大江健三郎、川端康成的比较研究)上,从历史、文化、宗教、民间等多个方面对莫言的创作进行批评。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莫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莫言获奖的原因、莫言获奖的意义、莫言获奖所产生的各方面效应等等,并以此来探讨莫言与当代文学、中国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当代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关系等等。 读莫言的作品,他“莫言式”的写作方式令人记忆深刻。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莫言以一系列乡土文学作品登上文坛,因而在初期,他也被归为“寻根文学”作家之列。但是他早期的文学创作,并不落于“寻根文学”创作的窠臼。他早期的文学作品中已经充满了诡谲的想象力,犀利的批判精神,以及大胆新奇的语言风格。
...........
莫言的小说不回避暴力与血腥,不回避粗俗与丑陋,用一个个充满狂欢色彩的人物形象,揭示着社会的弊端与黑暗,警示着人类的生存与消亡。莫言用一系列作品构建了一个他的“文学家园”——“高密东北乡”,不同的时间节点里,各型各色的人物在这里轮番演出,你方唱罢我登场,热闹至极。“高密东北乡”承载着莫言的创作热情与创作理想,莫言从中获得持续的创作灵感和经久不衰的文学生命力。当我们去探索这个极具莫言风格特色的文学世界时,我们会惊奇的发现,这里不仅有莫言自身的创作天赋,还有众多中西方文学大师的影子,更有莫言不断地自我超越。 早期的莫言一无所有,他所具备的就是勇气、信心和毫无顾忌的创作状态、信马由缰的思想,正如刘再复在《说不尽的莫言——答《南方都市报》记者陈晓勤问》(2013年 4 期《当代作家评论》)中所说: “莫言的整个写作历程正是魔术般的变幻无穷的过程。悲剧、喜剧、写实、浪漫、庄严、荒诞、怪异、幽默、慈悲、残酷、魔幻、仙幻、鬼幻、神幻、狐幻、驴幻、牛幻、猪幻、狗幻、蝗幻、蛾幻、英雄幻、美女幻,等等,千变万化。剑梅在和我对话时说,莫言给她的感觉就像‘孙悟空’。这一感觉不错,莫言就是一个大闹文学天空的孙悟空,大闹文学海洋的哪吒。他既不重复他人,也不重复自己。他既不听从‘金钱与指挥刀的命令’(鲁迅语),也不听从上帝、‘玉帝’、皇帝和任何权威的命令,他既不媚上,也不媚下;既不媚俗,也不媚雅;既不媚‘东’,也不媚‘西’;既不当权势者的工具,也不当大众的戏子。莫言就是莫言,就是不断‘写’不断‘创’的莫言,就是天马行空,鲸鱼跃海的莫言。”
.........
一、自由与天赋:莫言的早期创作标签
(一)早期的“陌生化”想象:《岛上的风》
“在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出现了‘拿来’的滚滚洪流,也正是在 80 年代这股声势浩大的‘拿来’潮流中,我们迎来了西方的各种主义和文学流派,也迎来了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他对中国当代文学所产生的刺激是不言而喻的。”①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中国的文学领域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80 年代末期的中国文坛,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力量依旧十分强大,但已经开始充盈着新的生机。1976 年,“文革”的结束并没有促成“文革文学”的终止,从文学观念到素材选取再到创作方法,写作者们依然延续着这一文学样式。直到 80 年代末期,文学创作模式才有了明显的变化,写作者开始关注个体命运以及在这场浩劫中产生的感情创伤。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文学,以 1985 年为界,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二者既有相同的创作方向又有相异的艺术追求。 80 年代前期,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这场巨大的文化变革后,面对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潮流,写作者们开始寻求反叛“文革”模式的新的话语体系。巴金曾在《关于<激流>——<创作回忆录>》中写道:“我的最大的敌人是封建制度和它的代表人物。我写作时始终牢记住我的敌人。”
........
(二)挑战传统:1985 年之前的“审丑”写作
“审丑”写作是莫言文学创作的一大特色。莫言将丑陋意象引入文学作品,构建了一个充满暴力、血腥、原始色彩的奇异世界,为中国文学审美内涵注入了新的元素。莫言对于丑陋的东西从不避讳,通过揭露阴暗的、丑陋的东西来展示人性。在传统审美意识的支配下,多数的写作者总是对美的东西着力描写,大加赞扬。莫言正是打破了这种传统标准,把丑作为着力点,以丑为美,将丑的东西与美的东西进行对比,细致的描写了肮脏恶心的事物与场景,再现了生活中真实的丑陋,带给读者全新体验。莫言的作品中不缺乏丑陋的、残暴的场面描写。莫言自己也曾经说过:“我看,艺术方法无所谓中外新旧,写自己的就是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只要顺心顺手就好,无论在创作思想上和艺术风格上,不妨有点随意性和邪劲。”①他在创作过程中的确展示了自己的随意和邪劲,信手拈来的丑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建了一个个充满“丑”的画面与情境。 莫言的这种“审丑”意识的存在,并不是灵感闪现,在其早期作品中,已经蕴藏了其对丑的独特理解。《丑兵》中对于丑兵王三社的描写并没有直接描述他的样貌如何,而是通过别人眼中的印象侧面介绍的。 “只有这个王三社,真是丑的扎眼眶子,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巴土豆。”
........
二、模仿与借鉴:莫言创作的一副面孔.............13
(一)“一代不如一代”:从鲁迅、马尔克斯到莫言.............13
(二)无意的“意识流”:从《狂人日记》、《喧哗与骚动》到《枯河》、《红蝗》.........19
三、顿悟与化境:别样的存在状态...........25
(一)人与人的关系:“符号化”与“异化”............25
(二)人与社会的关系:存在之难............30
(三)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与反抗..............33
三、顿悟与化境:别样的存在状态
(一)人与人的关系:“符号化”与“异化”
借鉴与模仿只是写作开始的幌子或者说是一种启发的钥匙,犹如黑暗中的灯火,闪烁的火花点燃新的方向和新的路径。莫言开始探索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开始有意识的用文学探讨深层次的人类学命题,如“人的异化”等。莫言的创作风格没有变,还是他独有的样式,但他却在创作中加入了自己的思考,似哲学者一样,探索着生命,探索着世界。如雅斯贝斯所言,“在精神的意义上,哲学家和有想象力的作家的特权与责任,恰是摆脱特定民族及特定时代的束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切时代的同代人。”①莫言正是这样有想象力的作家,他与哲学家一样,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一命题的深刻思考。 对于“人的异化”的思考,更早可以追溯到马克思的解释,他说:“工人在自己的生活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的发挥自己的个人力量和个人意志,而是使自己的肉体遭受折磨,精神遭受摧残。劳动的异化的性质明显的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
.........
结 语
作为当代文坛成果颇丰的写作者,莫言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着中国文化。读莫言的作品,总能给读者带来与众不同的阅读体验,掩卷沉思,狂欢叙事的背后,是发人警醒的悲凉。当我们感叹莫言的小说创作已经臻于成熟的同时,也应该看到莫言的文学创作经历了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莫言早期的文学创作,虽被归为“反思文学”之列,但是仔细研读,我们已经能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他较同时期作者有着独特的文学天赋,这种天赋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亦或是从童年成长经历中获得的。随着莫言越来越多的接触西方文学,我们也越来越能在他的文学作品中看到西方文学大师的影子,他有意识的借鉴大家的写作手法,应用于自己的小说写作中。同时,他依旧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营养,正是这样的广泛涉猎,他的文学创作开始成长。创作手法可以借鉴,而蕴藏在作品中的思想智慧的提升,却只能依靠写作者自身去领悟,随着创作体验的增加,这种智慧火光的闪现,越来越多的见诸于莫言的小说中。“当代文学的鲜明特征之一在于执着地坚信:历史意识必须抛在脑后。”①作为一个极具影响力的文学创作者,莫言在自己的文学世界里构建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环境,个性鲜明的人物在这里演绎自己的生命,通过对历史的解构与重建,揭示社会弊端,引发人类反思。个人天赋、学习借鉴、思想超越,环环相扣,成就了莫言的文学理想。
.........
参考文献:
- [1] 刘再复. 说不尽的莫言——答《南方都市报》记者陈晓勤问[J]. 当代作家评论. 2013(04)
- [2] 毕光明. “酒国”故事及文本世界的互涉——莫言《酒国》重读[J]. 文艺争鸣. 2013(06)
- [3] 吴福辉. 莫言的“‘铸剑’笔意”[J].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13(04)
- [4] 庄森. 莫言小说的自由思想[J]. 当代作家评论. 2013(02)
- [5] 陈晓明. “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J]. 当代作家评论. 2013(01)
- [6] 南帆. 魔幻与现实的寓言[J]. 当代作家评论. 2013(01)
- [7] 黄云霞. 作为当代文学史事件的“莫言现象”[J]. 当代文坛. 2013(01)
- [8] 刘一静,李汶柳. 以《生死疲劳》为例谈莫言对马尔克斯的接受与发展[J]. 名作欣赏. 2013(03)
- [9] 孙晓斌,彭莉萍. 浅谈莫言小说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J]. 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2(04)
- [10] 张清华. 诺奖之于莫言,莫言之于中国当代文学[J]. 文艺争鸣. 2012(12)
本文编号:10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0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