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张爱玲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隐性与显性建构:苍凉,悲怨,新生
发布时间:2014-09-27 10:18
摘要
在传统与现代并存的近代上海,新旧交替,社会动荡,矛盾与危机并存,在矛盾与危机下,则孕育着新生。张爱玲的作品《红玫瑰与白玫瑰》用描写小人物的手法,以小见大,以平凡人的生活,描写了一个大社会的沉沦,绝望,理想,幻灭与新生。通过人物关系,可以展现主人公与红玫瑰和白玫瑰之间的感情冲突,并窥见传统与现代的对立,现代性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小说成熟的讽刺手法和镜像与物象的应用,虚实相生,更塑造了文章的艺术特色。透过张爱玲的小说,可以反思现代的人性与社会命运。关键词:符号矩阵 ; 隐与显 ; 人性 : 社会变迁
ABSTRACT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coexist in modern Shanghai, the inter-face, social unrest, conflicts and crises coexist, in contradiction with the crisis, then pregnant with new life. Eileen Chang's work, "Red Rose and White Rose" with a little description of the way in order to see the small to ordinary people's lives, describing the destruction of a large community of despair, ideals, disillusionment with life. By character relationships, emotional conflicts can show the hero with red roses and white roses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d a glimpse of the opposition, modernity is an irreversible trend, and the novel and sophisticated satire mirrors and images of the application, virtual and real more to shape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ticle. Through the Novel, can reflect on the fate of modern humanity and society.Key words: symbolic matrix ; surface and hidden ; humanity ; social change
近代的上海,风雨飘摇,既站在与西方文明衔接的前沿,身后却是荒芜与厚重的积淀,而在这传统下的西方之城,经历着千年以来从未有过的大变化,资产阶级商人,官吏和小市民俨然是这个城市中相互作用的三种力量,传统性与现代性并存,透过他们,可以窥见近代的变迁与世情的冷暖。在近代的作家中,只有张爱玲的感情描写是成熟而不失韵味的,流露出作者对与人生的独特见解与思考,和对人性的深刻奇诡表现。“振保一生只有两个女人,一个是红玫瑰,一个是白玫瑰”,纵观当代人的感情世界,会发现惊人的相似。
一.格雷马斯符号矩阵下的人物关系
要想深入理解作品,必须先对作品进行解构,弄清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人物与事件的基本矛盾与冲突,才能理顺文章的脉络,探求作品背后的深层意义。格雷马斯把文本中的人物关系对立,描绘为X即主人公,与X对立的反X,和与X矛盾但不对立的非X,以及与反X相互矛盾不对立的非反X,正是X与反X的对立,正是四个要素的相互作用,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小说以振保的生活经历与情感变化为线索,以振保的目审视了英国的中上层社会,以他的视角时刻描绘了动荡变迁中上海的市民生活形态,描绘了他与红玫瑰与白玫瑰之间的感情经历,显示了张爱玲对于小人物描绘的独到的方式,振保应该作为符号矩阵中的X。而对于反X的确定,应该是以白玫瑰为反X,即为孟烟鹂,因为她与主人公振保的对立是有表层的生活方式,态度的对立,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追求深层的对立。非X即为红玫瑰,即为王娇蕊,她与主人公在内心深处彼此相爱,心意相通。非反X即为振保家的裁缝,他是孟烟鹂排遣不满与忧愁的产物,与主人公暗含隐约的对立。小说先以振保在其朋友王士洪的家中居住,并与王娇蕊相遇展开,虽然两个人都是在阴影下爱恋,但却来的真挚与自然。而她与孟烟鹂的感情是在母亲的要求和他内心的虚荣欲,道德感铸就的,这样一段感情一开始就被贴上不幸福的烙印,到最后孟烟鹂的出轨,是在沉默的家庭氛围与压力下不得已的选择,振保依旧恪守他的“好人原则”。
振保在文本中是现代思想的求索者,他生活在新旧交替的20世纪初期的上海,经历过西方自由观念的洗礼,具有大胆,善良与保守,虚伪的双重人格,新思想与理念的追求者不免带着旧时约束的风俗,体现出他虚伪保守的人性弱点。孟烟鹂则是传统女性的代表,知书达理,讲求三从四德。王娇蕊则是现代女性爱情的代表,是振保理想化爱情的投射,在王娇蕊的身上,既有之前振保英国恋人的影子,也有一种超越伦理的爱与挣扎,反映了新思想的追者在新旧冲突是的目标与苦难挣扎,以及心理束缚。裁缝则是振保理想挣扎中的阴影与孟烟鹂痛苦的体现。
二.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隐与显的对立碰撞
作为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法,“隐”与“显”在小说的情节展开,人物心理的刻画和文本深层次意味的含蕴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隐者因具有韵味而绵长,显者因直观的景物与情感的展现,让画面增强真实感,让读者更直观的文本主人公和作者的感受情感变化,《红玫瑰与白玫瑰》的隐与显,突出展现在成熟的明暗线讽刺手法的对比运用和镜像与物象的刻画上,展现了变迁中的上海的社会图景。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坛,讽刺作为一种批判黑暗社会现实,剖解人性本质的艺术手法,在许多优秀的作品都有明显的体现,如鲁迅先生的笔下的阿Q,林语堂先生笔下的牛夫人,对于人物的讽刺是冷的色调,是犀利的,整体的讽刺批判,体现的是对旧时代的否定与理性的批判。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则是一种暖的批判与讽刺,是带着怜悯与人性的,讽刺在深层隐含,写的不是淋漓畅快,而是走向悲哀,是让人心痛的悲情,这种隐性的讽刺更久远,也更耐人寻味。“讽刺向悲哀发展,却能体现作家认识人类环境的深刻性与复杂性”。[1]《红玫瑰与白玫瑰》中,现代女性代表的王娇蕊在传统的礼教下消逝,讽刺的是王娇蕊的堕落,振保的保守和虚伪,文本中多次出现振保相似的心理独白概括为“这是不应该的”,“在伦敦的的时候我都做了正人君子。现在却在这里干不应该干的事”,表面的“显”好像是一种反思和悔过,其实对比他之后的行为,是一种言行不一,表里不同的虚伪的讽刺,而悲情则体现在振保作为理想追求者,爱情破灭的结局和王娇蕊再嫁之后的苍老与无助,不得不令人叹惋,而振保的妻子—孟烟鹂,则是隐逝在现代浪潮的洪流之中,对于她典型的讽刺之一她的神情中,“她眯细了眼睛笑着,微微皱着鼻梁,颇有点媚态”,[2]极为不自然的微笑,体现了她的牵强。对于传统家庭的大家闺秀,思想是保守的,举止或多或少带着封建社会的残余,讲求三从四德,她在外人面前极力维护振保的好,同样的虚伪在她身上也有明显的体现,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主义者,既哀叹她的不幸,又极力描写她在丈夫面前的畏首畏尾,是一种讽刺和批判。对于与孟烟鹂在一起时的振保,则是体现在他对母亲安排婚事时的不抵抗,与孟烟鹂在相处过程中,只把她当做表面的妻子,形式上的妻子,是工艺品,抨击了振保的男性强权,怀疑与冷漠,表面的“显”是看似理想的生活,实则“隐”的是多重负面外力和怯懦的悲剧,此时的振保的懦弱与高觉新有几分相似。张爱玲对于男性的批判是植根于她的“俄狄浦斯情结”,她与父亲的关系并不和谐,强权的父亲是反叛的,现代的洗礼,也导致了她的女性主义倾向。张爱玲的作品看似是描写一个小人物,实则反映的是大社会的,小家庭是社会的缩影,是社会生存状态最基本的体现。在表面的有序化和程式化的家庭生活中,深层掩盖的是矛盾与危机。而如果说家庭生活是一种表象,那么深层次的便是社会的变迁与风起云涌,是传统与现代的对立与碰撞。只有碰撞,才会求索,才会带来新生。
在另一方面的“隐”与“显”,则是文本中的“镜像”与“物像”,他们无一例外,是虚实结合的,是物与心境相结合的产物。张爱玲善于观察与串联奇异的物像,并用更为奇诡的语言来表现出来,实现物像与心境的相互交融。在《红玫瑰与白玫瑰》的一开篇,便有“饭黏子”和“朱砂痣”的物像比喻,比喻的特性便是虚实结合,营造意境。白玫瑰是“饭黏子”,形象的暗示了振保与孟烟鹂之后欲罢不能的情感关系,“朱砂痣”则是“红玫瑰”,永远是理想中的缺憾,象征着一种理想与感情的残缺。在文本的其他部分,也出现了“天井”,把“歌”比作“白气”,以及把笑比作“眼泪”.反映了人物内心的拘束,狭小与彷徨,以及内心的悲凉与痛苦。“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3]镜像是人物内心的投影,随着内心的波动而变化其形态,状貌,与人物相映成趣,更具有真实感与立体感。小说中典型的镜像之一便是在公共汽车上,与娇蕊的重逢时,在玻璃上显示的振保的表情变化,直到他最后的落泪,影子与他共同落泪,极言他内心的痛苦,显示了振保的悔恨与深深的孤独。另外一处典型的镜像是在雨天里,振保回家拿雨衣,发现孟烟鹂与裁缝在一起,在这个场景里,出现了“雨的大白嘴唇紧紧贴在玻璃窗上,喷着气,外面一片冷与糊涂”的描写,渲染了场面寒冷的气氛,房间里的空气是凝固的,场面是尴尬、猜忌与报复的,振保内心是空洞与寒冷的,孟烟鹂是缺乏爱与传统被现代所取代的空洞与无所适从,同时人物是迷惘而不知方向的,窗外既是天气的本来面目,更是场面整体心理动态的反映。小说中的隐与显,是一个动态交融的过程,渗透着人物的生存状态,社会心理以及人物矛盾。讽刺的意义在于其展示人物悲剧命运的外延性,而镜像与物象则是外物影响作者和主人公的心灵后,心理状态与情感的投射,正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红玫瑰与白玫瑰》中,近代上海的小人物得到了充分的刻画,从中可以窥见近代上海的变迁与风云。
三.结语
小说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但更重要的能使它成为经典的原因则是小说能在当代所发挥的社会效能和小说本身所带来的人性的思索。《红玫瑰与白玫瑰》作为张爱玲短篇小说的经典,对与社会的反映与影响,对于人性的探求是深层和富有影响力的。人性具有两重性即虚伪与善良,这两个方面在主人公振保的身上有充分的体现,而当代的,现代都市的人,这两个方面也是相当明显的,这种体现既是人的劣根性,也是当代利益交织的社会下一种无奈的原则,发人深省。同时,《红玫瑰与白玫瑰》是悲哀的,但悲哀中却蕴藏着新生、理想、爱情、反传统和现代则是对于新社会的一种展望与期盼。
四.致谢
时光匆匆而过,我们只是时间的路人,但总会有人和一些美好的事物定格在心里,成为一生中不可磨灭的印记,正是这些事物,成就了生活的斑斓与美好。
我是一个喜欢史学,热爱自由的人,对于真正有学问,尊重学术的人,我是对他们很尊重,甚至是很崇敬的。文学史的课堂让我初步了解了现当代文学的风云变迁,姚老师用她渊博的学识、中文系特有的卓尔不群的学术气质深深影响了我,一次,无意中看到了老师手写的许多页的教案,便被老师的付出与严谨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打动了。在课下的每一次相遇。,老师的微笑好似春风化雨般,滋润了心灵。姚老师激励着我在“独立人格,自由思想”的道路上迈进。
致以我最崇高的敬意,并祝愿老师青春常在。
参考文献
[1]《想像张爱玲—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刘峰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6月第一版,第164页
[2]《红玫瑰与白玫瑰》,张爱玲,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6月第一版,第87页
[3]《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晚唐
其他参考文献
《结构语义学》,格雷马斯,立陶宛
《苍凉的意象世界》,刘喜璇,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物感论》,钟嵘,南北朝
本文编号:9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9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