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徐志摩文学创作的风格与浙西文化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21 08:29
绪论

徐志摩这一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才子,给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他的诗歌更是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徐志摩的一生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五个年头,文学创作生涯也只有十年,但他却一直是现代文坛上争论的焦点。对于徐志摩的研究,从他第一篇创作开始,就有不少学者对其诗歌、散文、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等各个方面进行分析和研讨,但将浙西这一地理因素与徐志摩文学相结合进行研究的还不是很多。纵观自1923年伊始至今的徐志摩研究,主要集中在于诗歌和散文两大块,并由此涉及到诗人的人生信仰、政治倾向、人格特质等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中在徐志摩诗歌和散文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容上的分析。胡适的《徐志摩君的〈曼殊菲儿〉》是最早真正意义上对徐志摩诗歌做出评价的文章,他对徐志摩诗歌的音韵美及其扦情的真情实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在早期的评论文章中,还有像周容的《志摩的诗》,论文中他对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了较高的评价和概括:志摩诗的长处,是在那丰富的想像,温柔的情绪,再运用着清丽的词句,在新诗坛也创造出几种奇格。
............

同一时期,影响较大的是茅盾的《徐志摩论》茅盾运用社会学批评方法,用阶级意识对徐诗进行分析、判断。开首便以《我不知道风是在那一个方向吹》为例,表达了自己对徐志摩诗歌的独到见解,认为这首诗音调座锵,富有节奏感;在章法上整齐有序;形式上也比较的优美。其后茅盾就纳总结说其思想内容就是“在梦的较波里依徊”。诗人所哀叹的也就是那么一点“荡气回肠”的东西,没有给读者带来实质性的内容。在对他认为“中坚作品”的《猛虎集》的评价中写道“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且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感伤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嗜叹追求”。从上述举出的徐志摩的代表性文章来看,当时的学者对徐志摩诗歌的内容和艺术方面都做出了比较透彻的分析,给徐志摩研究奠定一基础,但是,从中也可以看到这些评论文章从未将地域与徐志摩的文学结合分析。第二,集中在徐志摩政治、思想方面的研究,探讨诗人及其作品是否爱国、思想是否正确、是否具有人道主义精神等。具体表现为两个派别,一是文革时期对徐志摩的诗文进行批判,视徐为“堕落”文人,代表性的研究论文有:吴宏聪1963年发表于《中山大学学报》的《资产阶级诗歌的堕落——评徐志摩的诗》研究者站在极左的路线上,对徐志摩的诗文大打地进行鞭抵和批判。开篇吴便指出徐志摩的诗歌极清晰地记录了二、三十年代资产阶级的音容笑貌,明显地表现着资产阶级的堕落。
.........

一、概述

(一)浙西文化特性与徐志摩诗中的意象特色
浙江以钱塘江为界,分为东西两侧,江之东为“浙东”,以绍兴为中心,包括宁波、台州、金华、温州等地,江之西为“浙西”,包括杭州、嘉兴、湖州等地区。在人文地理上,浙西和浙东分属于不同的区域版图。“浙江多山,故刚劲而邻于方:;浙西近泽,故文秀而失之靡。” “柔性”的浙西文化一般被学界的研究者归入“柔情似水”的吴文化圈,而“刚性”的浙东文化则被纳入到“报仇雪耻”的越文化圈。地理、地貌、自然环境的不同造就不同的作家。“我们住在什么地方,就不得不受什么地方的感化。”②因此,无形中造成了近山的浙东文人,性喜实沉,而近水的浙西文人则轻柔灵转。周作人亦在《自己的园地地方与文艺》中指出浙西和浙东的不同文艺潮流:“第一种如名士清淡,庄谐杂出,或清丽,或幽玄,或奔放,不必定含妙理而自觉可喜。第二种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其特色不在词华,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语的犀利。”徐志摩的故乡在嘉兴海宁硖石镇上,嘉兴隶属于吴文化的圈子,吴侬软语,多水环绕,物产丰饶,人多余闲富足,有更多的时间享受生活、感受自然的灵性。浙西这种多水、女性的文化特性,在徐志摩的创作中不断的得到展现,本章主要写的就是带有浙西特性的水性意象和诗人笔下的人物形象特色。“存在决定意识,孕育文化的各种地理环境,让人类文化打上了自然印记而成为一种生态现象,生存在一定地理环境中人们的心里方式、文化性格多多少少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

(二)浙西文化与徐志摩笔下的人物形象特色
徐志摩生长的海宁硖石镇,位于浙江的杭州湾与太湖之间,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组成部分,隶属于浙西,是江南典型的鱼米之乡。自然条件优越,土地平坦开阔,土质松软,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量充沛,且很少受到海潮、山洪等自然灾害的侵袭,是发展农、林、牧、渔业的有利条件,享有“苏湖熟天下足”江南粮仓的美誉。王士性在《广游志》描述道:“浙之十郡惟湖最富,盖湖泽国,商贾舟航易通各省,而湖多一蚕事每年两有秋也。”生长在这样一个生活富足地方的人,大多比较空闲,不用急于每天去地里劳作,忙于生计的奔波,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去感受生活,使得这一区域的人,大多情感细腻,心思缜密,审美精细化,形成了以“柔”为主的地域特色,这种“柔性”又促使这一地区的作家呈现出一种女性化的表达倾向。早在江南明清之际,影响广泛的才子佳人小说,就以“软”、“艳”著称,书中女子各个容貌姣好、清丽,如《平山冷燕》中的山黛“生得美如珠玉,秀若芝兰,洁如冰雪,淡若烟云”;“眉如初月,脸似含花。眉如初月,淡安鬓角正思描;脸似含花,艳敛蓉中犹未吐。发绾乌云,梳影垂肩覆额;肌飞白雪,粉光映颊凝腮。盈盈一九,问年随道锡之肩;了了十行,品才有婉儿之目。肢体轻盈,三尺将垂弱柳;身材娇小,一技半放名花。”
.......

三、绅士风情博雅醇正..........29
 (一)浙西文化的“贵族色彩”与徐志摩作品的“绅士”之风..........29
 (二)浙西"博雅”之气在徐志摩作品中的展现..........33
 (三)浙西文化的“醇雅”之风与徐志摩诗作的清新风格..........37
四、浙西文化在徐志摩作品中的辩证体现..........42
 (一)从地域文化影响于作家创作的维度看浙西文化与徐志摩的关系...........42
 (二)西方文化与浙西文化对于徐志摩创作影响的辩证考察..........50

四、浙西文化在徐志摩作品中的辩证体现

(一)从地域文化影响于作家创作的维度
前三个部分笔者已经论述了浙西特性与徐志摩文学创作风格的关系,徐志摩从小受的是浙西文化地沐浴与熏陶,从而形成了诗人的文学创作风格。这一部分主要通过浙西文化与浙东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的代表作家的横向比较,论证浙西文化特性在徐志摩创作中的独特体现,以及辩证地考察西方文化与浙西文化对于徐志摩创作的影响。看浙西文化与徐志摩的关系位于钱塘江西面的“浙西”,地理位置优越,包容了钱塘江以东的浙东文化、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以及中游的楚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的人文传统。然而,地理环境、社会心理、民俗习惯等因素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法国著名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丹纳在《<英国文学史>序言》中就曾指出:“人在世界上不是孤立的;自然环境围绕着他,人类环绕着他;并且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在影响事物的本质时,起了干扰或凝固的作用。”并以日耳曼民族和希腊民族与拉丁民族为例,论述了地理环境与艺术创造的关系,他认为住在环境条件恶劣、气候寒冷潮湿地带的民族偏向于“狂醉和贪食,喜欢战斗流血的生活”,而生活在环境优越、阳光明媚海岸边的民族则“没有强大的胃欲,一开始就倾向于社会的事物,固定的国家组织。”
.......

结语
徐志摩用其短暂的一生,创造了如烟花般璀璨的作品,因其不容忽视的实绩在中国文学史上美名远播。在五四文学时期的文学创作中,徐志摩的诗歌和散文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在艺术特色上都领先同时代的其他文学家,特别是他的诗歌创作更是给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通过浙西文化与徐志摩文学创作进行考辨,分析得出浙西文化是影响徐志摩创作的根本性内在因子。首先,从徐志摩的主观感情中查找出诗人亲近浙西的地方,并在他的文学创作中频繁的出现浙西风物、意象及带有浙西特性的人物形象。然后,从浙西的``多情”、“女性”、“浪漫”、“贵族气”、“醇雅”、“博雅:等特性与徐志摩的创作进行辩证地考察,追根溯源地寻找徐志摩创作的根本。最后,通过浙西文化与浙东文化、蜀文化、楚文化的横向比较,突显浙西文化对于徐志摩创作的影响,并辩证地考察浙西文化与西方文化对于徐志摩创作的影响,不是将浙西的“多情”、“浪—漫”、“贵族”等特性与徐志摩的文学创作简单的对应起来,而是浙西文化在徐志摩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的,在他选择其他文化时都带上了浙西的文化特性。由于笔者精力和资料上的限制,对于浙西文化与徐志摩文学创作这一问题的研究还是相当有限的,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还可以对这个问题作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4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4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b5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