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世臣书法评论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4-08-20 10:04
绪论
包世臣是中国书法史上声明显赫的人物,他倡导碑学,影响深远。从对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的现状来看,大多表彰他在清代碑学中的功绩,将他与阮元、康有为并称为清代碑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然而,包氏对北碑的认识与论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他的书学著述涉及到中国书学的诸多方面,内容博大精深,熔铸着个人深入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包氏在他的书论著作《艺舟双楫.论书》中,能够以通达的眼光审视中国书法的发展,较为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书法发展风貌,并且谈及自己对书法深刻的认识、见解与观点,更是从书法实践的层面上,论述了碑派书法的学书理念与创作技巧。因此,作为清代碑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对包世臣书学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进而能够准确而完整地把握清代碑学的发展动向与脉络。书学品评观作为包世臣书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对于研究他的书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书法理论界对包世臣的书学品评观尚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就通过对包世臣的书学论著进行系统、细致地梳理和考察,深入地理解和阐释其涉及书法品评方面的言论、观点和理念,进一步探讨包世臣的书法品评态度及其审美标准。通过对包世臣书法品评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研究他的书法品评观、书法批评观、书法审美标准以及书法技法论,从而对包世臣的书学思想做出全面地把握与探析。
……………
第一章 包世臣的生平阅历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包世臣的人生经历及著作略述
困厄贫苦的异地求学经历,经历世事的沧桑变化,少年包世臣感受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体察到生民的疾苦辛酸,进而也坚定了他的治学目的与动机:“予少小鲜所闻见,雅善遗忘,唯以食贫居贱,知民间所疾苦,则心求所以振起而补救之者。稍长困于奔走,涉世事,读官书,则知求所以至弊之故而澄其源。”③在浊世中“振起而补救”,寻求“至弊之致而澄其源”,少年包世臣在追求新知的过程中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进而践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科场的连连失利,旅途的舟车劳顿,挑灯夜读的漫漫长夜,包世臣同多数读书人一样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但庆幸的是,在求学游历的过程中,由于他性格的秉性持中、质朴博学,在这一时期他结交到众多好友,如常州李兆洛、武进张慧言、阳湖张琦、黄乙生,镇江邓石如等人,他们之间相与言论,切磋学术,这一切使他受益匪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更新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
第二节 包世臣的学术背景与书学思想渊源
随着清朝以外主身份入主中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文化界的控制,大兴文字狱,文人士子们常因只言片语而招致祸患,动辄满门抄斩、家破人亡。文化的高压政策使得整个学术界陷入万马齐喑的局面,知识分子们人人自危,明哲保身,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不再致力于学以致用、涉及现实的经世之学,而将研究的焦点转向训诂考据之学,遂使朴学大兴。在金石学、文字学、训诂学方面成就卓著,涌现出一大批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等的治学大家。金石学和文字学的发展和相互作用,必然会带动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的推广和发展。学者们在通过对这些碑版墓志、钟鼎铭文、摩崖石刻和瓦当砖文研究中补证经史外,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于碑刻所呈现出来的书法艺术,并且对碑版书刻的书法渊源、书法风格、创作特征以及书艺高低等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诚如翁方纲所说:“不为书法而考金石,诚欺人也。”②随着对金石学的普及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上取法金石,进而不断认可这些“拘谨拙露”的碑刻中展现出的错综变化、不衫不履的自然之美,并向传统的帖学发起了挑战。
……………
第三章 包世臣书法品评观的构成与确立................................21
第一节 “篆分遗意”审美标准的确立 .............................21
第二节 “五品九等”品评体系的构建 .............................25
第三节 “篆分二体”书法史观的呈现 .............................31
第四章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价值、局限与影响............................37
第一节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价值与局限 .............................37
第二节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影响 ...................................39
结语...............................................................45
第四章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价值、局限与影响
第一节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价值与局限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论书》中从执笔、用墨、章法、结体全面阐述了碑派书法的创作技巧,提出了运指、五指齐力、铺毫、中实气满等的书学主张,使得碑学技法理论得以全面建立,在济南的游学时使得他亲历探访大量北碑,并总结出北碑书体的技巧和风格特点:
第二节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影响
但是,书学思想上的两面性,技巧原则的主观性等等包世臣的书学思想自身就存在着的种种缺陷与不足,这对其弟子及后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包派”弟子奉行的以师为尊、不求变通的观念使得他们在书法上难以达到较高的造诣,因此何绍基讥其“相矜以包派”。除包氏弟子外,赵之谦、沈曾植等人也深受包氏书学思想的影响。他们不同于包氏弟子的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书学理论上跳出包世臣思想之樊篱,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然而,真正将清代碑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的则是继阮元、包世臣之后的康有为,他的书学著作《广艺舟双楫》是对《艺舟双楫》的重新演绎,在书中他以其纯粹的碑学立场开立新说,确定了以“十美可宗”为基础的审美标准,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碑学审美体系。
………………
结语
包世臣依据前人品第、品藻的书法品评模式,建立了与碑学理论相对应的书法品评体系。从执笔、运笔、结体、章法、墨法等碑派技法上确立了“篆分遗意”的审美标准,这成为他评判书家及书体优劣高下最重要的原则。基于“篆分遗意”的标准,包世臣在《国朝书品》中确立了“五品九等说”,将书法分为神、妙、能、逸、佳五个品级,并为同时代书家一一排座次,将邓石如置为神妙一人,可看出他的品评观是从碑学立场出发的。同时,他在《论书十二绝句》、《历下笔谭》等著作中,以“篆分二体”为核心梳理出一部跨越两千多年的书法传承史。包世臣书法品评观的建构是他书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品评过程中从碑学立场出发,使得他成为清代书法史上帖学向碑学转换的关捩性人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碑学为基础的进行的理论建构,势必有其疏漏之处。“篆分遗意”作为他书法审美最为重要的标准,势必影响到书法优劣评判的公正性;碑学与帖学思想的矛盾交织,书学思想的两面性严重地影响了他书法品评的公平性与客观性。此外,包世臣自身书法水平不高,对北碑技巧理论的解读常出自主观臆断,处处求证古法,又不断陷入矛盾与误区之中。
本文编号:8419
包世臣是中国书法史上声明显赫的人物,他倡导碑学,影响深远。从对包世臣书学思想研究的现状来看,大多表彰他在清代碑学中的功绩,将他与阮元、康有为并称为清代碑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然而,包氏对北碑的认识与论述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他的书学著述涉及到中国书学的诸多方面,内容博大精深,熔铸着个人深入的思考与独到的见解。包氏在他的书论著作《艺舟双楫.论书》中,能够以通达的眼光审视中国书法的发展,较为系统地反映各个时代的书法发展风貌,并且谈及自己对书法深刻的认识、见解与观点,更是从书法实践的层面上,论述了碑派书法的学书理念与创作技巧。因此,作为清代碑学发展过程中的代表性人物,对包世臣书学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进而能够准确而完整地把握清代碑学的发展动向与脉络。书学品评观作为包世臣书学思想的重要部分,对于研究他的书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书法理论界对包世臣的书学品评观尚缺乏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因此,本文就通过对包世臣的书学论著进行系统、细致地梳理和考察,深入地理解和阐释其涉及书法品评方面的言论、观点和理念,进一步探讨包世臣的书法品评态度及其审美标准。通过对包世臣书法品评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研究他的书法品评观、书法批评观、书法审美标准以及书法技法论,从而对包世臣的书学思想做出全面地把握与探析。
……………
第一章 包世臣的生平阅历与学术渊源
第一节 包世臣的人生经历及著作略述
困厄贫苦的异地求学经历,经历世事的沧桑变化,少年包世臣感受了世间的人情冷暖,体察到生民的疾苦辛酸,进而也坚定了他的治学目的与动机:“予少小鲜所闻见,雅善遗忘,唯以食贫居贱,知民间所疾苦,则心求所以振起而补救之者。稍长困于奔走,涉世事,读官书,则知求所以至弊之故而澄其源。”③在浊世中“振起而补救”,寻求“至弊之致而澄其源”,少年包世臣在追求新知的过程中深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进而践行古代知识分子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与追求。
科场的连连失利,旅途的舟车劳顿,挑灯夜读的漫漫长夜,包世臣同多数读书人一样在求取功名的道路上踽踽独行。但庆幸的是,在求学游历的过程中,由于他性格的秉性持中、质朴博学,在这一时期他结交到众多好友,如常州李兆洛、武进张慧言、阳湖张琦、黄乙生,镇江邓石如等人,他们之间相与言论,切磋学术,这一切使他受益匪浅,拓宽了他的学术视野,更新了原有的知识结构,深深地影响了他的学术思想。
第二节 包世臣的学术背景与书学思想渊源
随着清朝以外主身份入主中原,统治者为进一步加强对思想文化界的控制,大兴文字狱,文人士子们常因只言片语而招致祸患,动辄满门抄斩、家破人亡。文化的高压政策使得整个学术界陷入万马齐喑的局面,知识分子们人人自危,明哲保身,在学术研究方面也不再致力于学以致用、涉及现实的经世之学,而将研究的焦点转向训诂考据之学,遂使朴学大兴。在金石学、文字学、训诂学方面成就卓著,涌现出一大批如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阮元等的治学大家。金石学和文字学的发展和相互作用,必然会带动以文字为载体的书法艺术的推广和发展。学者们在通过对这些碑版墓志、钟鼎铭文、摩崖石刻和瓦当砖文研究中补证经史外,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于碑刻所呈现出来的书法艺术,并且对碑版书刻的书法渊源、书法风格、创作特征以及书艺高低等进行深入地研究与分析,诚如翁方纲所说:“不为书法而考金石,诚欺人也。”②随着对金石学的普及和关注,越来越多的书法家在书法创作上取法金石,进而不断认可这些“拘谨拙露”的碑刻中展现出的错综变化、不衫不履的自然之美,并向传统的帖学发起了挑战。
……………
第三章 包世臣书法品评观的构成与确立................................21
第一节 “篆分遗意”审美标准的确立 .............................21
第二节 “五品九等”品评体系的构建 .............................25
第三节 “篆分二体”书法史观的呈现 .............................31
第四章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价值、局限与影响............................37
第一节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价值与局限 .............................37
第二节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影响 ...................................39
结语...............................................................45
第四章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价值、局限与影响
第一节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价值与局限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论书》中从执笔、用墨、章法、结体全面阐述了碑派书法的创作技巧,提出了运指、五指齐力、铺毫、中实气满等的书学主张,使得碑学技法理论得以全面建立,在济南的游学时使得他亲历探访大量北碑,并总结出北碑书体的技巧和风格特点:
第二节 包世臣书学品评的影响
但是,书学思想上的两面性,技巧原则的主观性等等包世臣的书学思想自身就存在着的种种缺陷与不足,这对其弟子及后学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取法其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包派”弟子奉行的以师为尊、不求变通的观念使得他们在书法上难以达到较高的造诣,因此何绍基讥其“相矜以包派”。除包氏弟子外,赵之谦、沈曾植等人也深受包氏书学思想的影响。他们不同于包氏弟子的墨守成规,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在书学理论上跳出包世臣思想之樊篱,在晚清书坛上独树一帜。然而,真正将清代碑学推向一个新的高潮的则是继阮元、包世臣之后的康有为,他的书学著作《广艺舟双楫》是对《艺舟双楫》的重新演绎,在书中他以其纯粹的碑学立场开立新说,确定了以“十美可宗”为基础的审美标准,建立了与之相对应的碑学审美体系。
………………
结语
包世臣依据前人品第、品藻的书法品评模式,建立了与碑学理论相对应的书法品评体系。从执笔、运笔、结体、章法、墨法等碑派技法上确立了“篆分遗意”的审美标准,这成为他评判书家及书体优劣高下最重要的原则。基于“篆分遗意”的标准,包世臣在《国朝书品》中确立了“五品九等说”,将书法分为神、妙、能、逸、佳五个品级,并为同时代书家一一排座次,将邓石如置为神妙一人,可看出他的品评观是从碑学立场出发的。同时,他在《论书十二绝句》、《历下笔谭》等著作中,以“篆分二体”为核心梳理出一部跨越两千多年的书法传承史。包世臣书法品评观的建构是他书法思想的集中体现,在品评过程中从碑学立场出发,使得他成为清代书法史上帖学向碑学转换的关捩性人物。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碑学为基础的进行的理论建构,势必有其疏漏之处。“篆分遗意”作为他书法审美最为重要的标准,势必影响到书法优劣评判的公正性;碑学与帖学思想的矛盾交织,书学思想的两面性严重地影响了他书法品评的公平性与客观性。此外,包世臣自身书法水平不高,对北碑技巧理论的解读常出自主观臆断,处处求证古法,又不断陷入矛盾与误区之中。
………………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84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8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