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赵树理文学思想的民族化和通俗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4-11-24 09:38

【摘要】 赵树理是20世纪中国文坛上享有盛誉的著名作家,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创作所表现的通俗化的叙事风格、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以及勇于冲破陈旧写作模式的探索精神,受到了文艺评论界的广泛关注。赵树理不但在文学创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而且在文学思想方面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他对文学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形成了丰富而深邃的文学思想。研究赵树理的文学思想对于当今的文学创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论述赵树理的文学思想:第一,赵树理对文学规律的尊重。首先表现为把人当作文学的中心和目的,创作的人物形象不但遵循生活逻辑,而且人物性格也符合自身发展的逻辑;其次表现为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和人物心灵。赵树理推崇现实生活,淡化文学理论,同时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灵。第二,赵树理对通俗化的追求。赵树理为启蒙农民而创作,自觉追求文艺的通俗化。赵树理追求通俗化既有外部环境的影响,又有接受主体的制约。通俗化的实现需要一定的叙事策略,从叙事学角度看,赵树理在叙述视角、叙述时间等方面进行了一些通俗化的探索,主要表现在第三人称客观叙述视角、连贯的叙述时间两个方面,通过这些探索实现了通俗化和艺术性的统一,拉近了与普通民众的距离。第三,赵树理对民族化的倡导。赵树理深受民间艺术的熏陶,进行创作时借鉴了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创造出具有中国作风的新形式并受到民众的喜爱。赵树理对文学民族化形式的倡导表现在运用绰号、巧用扣子以及语言的地域性、口语化等方面。赵树理对文学民族化内容的倡导表现在民俗描写、人物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论文的重点在第一部分。 

【关键词】 赵树理; 文学思想; 文学规律; 通俗化; 民族化; 

绪   论 

在文学发展进程的各个时期都会产生代表性的作家。鲁迅用《呐喊》、《彷徨》,郭沫若用《女神》鲜明地体现了反帝反封建的“五四”时代精神。五四以后的新文学经历了几个大的发展阶段,抗日战争中,革命文艺运动的中心转到了延安,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赵树理是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之一,对文学创作有着独特的感悟,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可贵的创作经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思想,并取得很大的成就。1943 年 9 月赵树理发表《小二黑结婚》,彭德怀为该书题词,从此赵树理成为著名作家并开始受到文艺评论界的关注。总的说来,赵树理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 1943 年到 1965 年是赵树理研究的评介期,这一时期的研究不但有介绍性文章,而且有评论性文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传记性研究,从不同角度评述了赵树理的创作思想。王春在《赵树理是怎样成为作家的》一文中介绍了赵树理的生平思想。李普在《赵树理印象记》一文中阐述了赵树理立志做文摊文学家的创作思想。二是具体创作研究,结合具体作品对赵树理作出评价。映白在《第一颗硕果——〈小二黑结婚〉》中较为系统地评价了赵树理的成名作。李大章在《介绍〈李有才板话〉》一文中分析了赵树理的创作目的及该作品的价值。三是总体述评研究。周扬在《论赵树理的小说创作》一文中对赵树理的创作作出了时代性的评价。1964 年方欲晓出版了《赵树理的小说》一书,客观系统地分析了赵树理小说创作的艺术特点及价值。 1966 年到 1976 年是赵树理研究的批判期,这一时期赵树理的创作被否定,作品受到口诛笔伐,赵树理研究被迫中断。《山西日报》刊登了很多批判赵树理的文章,如《赵树理是反对三面红旗的急先锋》、《〈三里湾〉是对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全面反动》等。 
............

1977 年到 80 年代是赵树理研究的繁荣期,这一时期随着赵树理的平反昭雪,赵树理的子女和生前好友、同事等人写了大量回忆赵树理生平事迹和思想的文章,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赵树理的文学思想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1981 年黄修己的《赵树理评传》一书以赵树理的生平经历及创作思想的变化为线,对赵树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1985 年董大中的《赵树理年谱》一书对赵树理的生 平与创作进行了详细地梳理。1987 年戴光中的《赵树理传》一书成为赵树理创作思想研究的重要参考资料。 新世纪以来,文学语境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现当代文学的研究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赵树理研究保持了客观稳定的状态并向纵深方向发展。这一时期学术界对赵树理文学思想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赵树理“问题小说”思想的研究。郑欣欣在《赵树理与五四问题小说》一文中从问题的性质、解决途径等方面分析比较了与五四问题小说的异同。
...........

第一章   赵树理对文学规律的尊重 

第一节   把人当作文学的中心和目的
文学是人的一种精神活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文学规律的存在是客观的,并且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发挥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掌握规律,可以促进文学的发展。作家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去创作,才能有合乎逻辑规律的好作品产生。文学作品是人写的,作品中不仅描写人,还要描写社会现象以及自然景观。但文学作品中描写的现象和景观是人化了的,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人与生存环境的关系,这样它们就具有了人性。文学不仅以人为描写对象,还有为人服务的功能。文学作品可以传递文化知识、陶冶情操、启迪教育,这些功能可以很好地为人类服务。总之,在文学领域里,“人是文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①以人为中心和目的是文学创作的重要规律,同时也是文学创作的前提。现实生活是文学的源泉,为文学提供写作素材,因而推崇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又一重要规律。文学是人类心灵的栖息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直抵心灵深处,探索表现心灵世界是文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学创作的规律之一。赵树理在创作实践中遵循文学规律,把人当作文学的中心和目的,不但创作的人物符合生活逻辑,而且人物性格也合逻辑。赵树理还推崇生活,淡化文学理论的束缚,同时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灵。 
.........

第二节   文学根植于现实生活和人物心灵 
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深深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之中。任何文学作品都不可能脱离生活独立存在,大都直接或间接与现实生活有联系,因此作家对生活要有正确的态度,以生活为基础进行创作。文学是人类心灵的栖息地,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直抵心灵深处,探索表现心灵世界是文学的重要任务,也是文学创作的规律之一。赵树理推崇现实生活,淡化文学理论的束缚,同时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灵。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反映论认为,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创作是生活的反映。这句话同时揭示了文学对生活的依存关系,文学是依赖于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中西方都有悠久的“模仿说”来解释文艺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在西方,最初确立模仿学说的是古希腊人,“模仿说”认为文艺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那么生活便自然成了文学创作的源泉。中国古代就有自成系统的“模仿说”。《易传•系辞》中提出了“观物取象”说,可以算作“模仿说”的雏形。“观物取象”中的“象” 再现了宇宙万物,这种再现不但是对外界事物表象的模仿,而且更侧重于体现宇宙万物的内在特性。清代思想家叶燮继承并发展了“观物取象”说,认为文章可以表现出天地万物的情形和状态。文艺既然模仿再现了万物的情形状态,必然就与真实世界密切相关,古代一些文学作品中就间接表达了这一观点。
...........

第三章  赵树理对民族化的倡导............28 
第一节   民族化与民间文艺的关系及向民间艺术学习的原因.........28 
一、民族化与民间文艺的关系............28 
二、向民间艺术学习的原因............30 
第二节  赵树理对文学民族化形式的倡导..............33 
一、运用绰号...........33 
二、巧用扣子...........34 
三、语言的地域性、口语化.............36 
第三节   赵树理对文学民族化内容的倡导.........39  

第三章   赵树理对民族化的倡导  
黄修己这样评价道:“赵树理可以说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作家。” ①赵树理出身农民家庭,深切体会过农民的无奈和痛苦。正因为赵树理熟悉晋东南农民的一切,所以作品中有关农村的描写是那么自然生动,并且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地方色彩浓厚就会透露民族气魄”②,从而体现出作品的民族化风格。赵树理民族化思想的形成受到民间艺术的深刻影响。赵树理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对于西方文学也了解的不多,但是他从戏曲和唱本故事等民间艺术中积累了宝贵的文学知识。赵树理借鉴了运用绰号、使用扣子等艺术形式,大胆挑战新文学的欧化文体,创造出为中国民众所喜爱的民族新形式,在新文学与民间文学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由此奠定他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重要地位。赵树理指出:“只有继承和改革民间艺术才能真正革除艺术脱离农民的弊病,才是真正为农民的文艺的发展方向。”③赵树理不但借鉴了民间艺术的形式,还吸纳了民间艺术的精神,形成了民族化的内容,表现在民俗、人物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
........

结语 
综上所述,赵树理的文学思想在本文中主要体现在尊重文学规律、追求通俗化及倡导民族化三个方面。尊重文学规律是赵树理文学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追求文学的通俗化, 在思想感情上真正与与群众打成一片。赵树理重视民间艺术,借鉴民间艺术的形式和内容,并进行革新创造,形成了深受民众喜爱的民族化风格。赵树理这些文学思想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的形成既离不开个人的成长经历,也有地域文化的影响,还包括特殊时代的要求。赵树理文学思想的形成是其成长经历与地域环境的偶然产物,从某个角度也可以说是顺应时代呼声和社会需求而产生的。特定的时代背景孕育了赵树理的文学思想并给他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广阔空间。赵树理的文学思想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给作家的创作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而它的合理性以及局限对于当前的文学创作仍有借鉴意义。首先,赵树理批判地继承了民间文艺,创造了为民众所喜爱的民族新形式,这启示我们文学创作要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进行。作家不可能脱离前人的文学孤立地去创作,作家的创作思想、创作方法会受到所处时代以及先前文学发展水平的制约。作家可以从前人的文学遗产中学习很多有益的东西,作为自己创作的基础,从而传承人类文化,实现文学发展的连续性。对于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应该舍弃,对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我们应该以兼容并蓄的正确态度去继承,一味地否定排斥与机械地照搬移植都会产生不好的后果。
............
参考文献:



本文编号:101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01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1f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