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革命与艺术之间-卢那察尔斯基文学批评研究
【摘要】 作为苏联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卢那察尔斯基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原理运用到文学批评之中,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很多重要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著述甚多,涉及的领域也很广泛,包括美学、文艺理论、文学批评、文艺政策等等内容。本研究的重点在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批评领域,结合其文艺思想,考察他在马克思主义批评发展过程中的贡献。本文先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就与文学批评相关的几个理论问题做一个深入的讨论,以期对卢那察尔斯基的批评思想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梳理卢那察尔斯基的论俄罗斯文学和论西欧文学的批评实践,从具体的个案研究中考察他的批评理念实施和拓展的情况,以此深化理解和认识他的批评思想。同时,考虑到考察对象从事批评活动的特殊年代,本文还将卢那察尔斯基的批评文本还原到特定的历史时代,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分析其内在矛盾及理论价值。论文共六个部分,分别是绪论、正文四章和结语: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生涯,考察国内卢那察尔斯基的译介及研究的情况,并说明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安排。第一章在总体把握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批评思想基础上,对其批评思想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包括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现实主义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的理解问题、文学批评的方法以及能动反映论下作家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深入的考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历来是文学研究者关注的话题,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更是视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为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卢那察尔斯基辩证地看待两者的关系:一方面,他肯定文学具有倾向性和阶级性,要求文学为意识形态服务;另一方面,他又强调艺术的特殊规律,主张创作自由,反对以“纯粹政治”的标准领导文学。在卢那察尔斯基看来,现实主义作为流派,在不同历史时期会有所变化。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不仅要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还应该重视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在批评方法方面,卢那察尔斯基强调历史的、社会的、美学的批评方法,但在意识形态化语境当中,政论化批评也不可避免。文学是对现实的反映,作家的主观性也会反映在其作品当中。卢那察尔斯基从能动反映论出发,提出了“伟大作家往往出现在历史转折关头”和“作家都是政治家”的命题,体现了他对马克思主义批评原理的进一步发展。第二章主要考察卢那察尔斯基对俄罗斯文学的研究。着重讨论卢那察尔斯基对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这几位分别代表不同时期、不同创作特征的作家的评论,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考察卢那察尔斯基批评思想的具体运用情况。在卢那察尔斯基看来,作为时代中的人,作家必然受到时代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如马雅可夫斯基,创作个性与时代精神的契合,促使他走向革命。而在危机的时代,作家的个人情感和倾向无法与时代共鸣,只能以个人的创作个性对时代社会做出反抗,伟大的作家能够因为超越了时代社会的局限而创作出伟大的作品。普希金、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正是这方面的代表。第三章考察卢那察尔斯基对西欧文学的研究。主要涉及卢那察尔斯基对英国、法国、德国文学的批评情况。本部分选择了卢那察尔斯基对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威尔斯,法国的梅里美、司汤达、罗曼·罗兰,德国的歌德和荷尔德林这些不同国家、时期和不同创作个性的作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进一步考察卢那察尔斯基的批评理念及其对马克思主义批评原理的运用与发展。第四章主要涉及卢那察尔斯基批评的评价问题。作为俄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卢那察尔斯基的批评思想既受到马克思恩格斯经典批评的影响,也受到俄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如普列汉诺夫、列宁等人的影响。同时,卢那察尔斯基还受到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家们的影响。对批评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使卢那察尔斯基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批评观念。20世纪初的苏联文艺理论界思想交锋,各种观念盛行。卢那察尔斯基以批评的方式,肯定经典作家作品,反对文化遗产虚无主义,反对纯粹政治批评。与此同时,他还从文学的倾向性出发,反对形式主义的“为艺术而艺术”。评价卢那察尔斯基的批评,必须结合具体的时代、社会、政治语境,才能够真正认识卢那察尔斯基批评的理论价值与内在矛盾。结语部分讨论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批评在革命与艺术、意识形态与艺术之间所做的选择。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批评存在种种矛盾,这主要是由于他的复杂身份造成的。一方面,当他站在他苏维埃政权的文艺领导人的立场上时,他想到的是如何通过文学批评达到争取革命的胜利、巩固苏维埃政权的目的;另一方面,一旦他恢复了他文学家和批评家的身份,他又不得不承认文学艺术的特殊规律,提倡客观的批评方法。本文的写作目的在于重新回顾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发展过程中一个特定的时代,通过考察卢那察尔斯基这位苏联式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要代表人物,梳理和探寻马克思主义批评三种主要模式之一的苏联马克思主义批评的观念与方法,为当今马克思主义批评研究做一些可供对照的工作。
绪 论
第一节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生涯
阿•瓦•卢那察尔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文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他曾任苏联第一任教育人民委员(相当于文化部长),苏联科学院院士,掌管苏联的文艺教育工作。他的文艺理论批评,是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 卢那察尔斯基最早的文艺批评活动开始于 1902 年。这一年,他发表了论文《莫里斯•梅特林克》、《俄国的浮士德》和《人生悲剧与神术》,从此开始了他的文艺批评生涯。 卢那察尔斯基早期的文艺思想比较复杂,这与他早年的经历有关。他于1875 年 11 月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开明官员家庭,受父母影响,从小阅读进步作家的作品。早在中学时代,卢那察尔斯基就接触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并参与革命活动。1895 年,卢那察尔斯基进入瑞士苏黎世大学学习,同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党。期间,他又与普列汉诺夫、阿克雪里罗德交往,逐渐形成了革命民主主义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思想。在大学期间,卢那察尔斯基师从于阿芬那留斯学习哲学与生物心理学。这个经历,使他深受马赫主义的影响。他曾经认为经验批判主义是通往马克思主义的最好的方式。显然,卢那察尔斯基当时并不了解经验批判主义唯心主义的实质。也是在这一时期,卢那察尔斯基还受到达尔文和斯宾塞的“生理因素”观点和尼采的“超人”理论的影响,这使他早期的文艺思想充满复杂性与矛盾性。这种情况在他的早年发表的论文《艺术家总论和艺术家专论》(1903 年)和《实证主义美学原理》(1904 年)中有集中的表现。其中,《实证主义美学原理》最能代表卢那察尔斯基这一时候的美学思想。
.........
第二节 国内卢那察尔斯基译介与研究综述
十月革命后,从 1917 年起至 1929 年,卢那察尔斯基始终担任苏联党和国家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人,而且,他以列宁思想的阐述者与捍卫者的身份,发表大量文艺理论及文学批评文章,支持和维护列宁的文艺政策与路线。他的这种官方正统的身份,使他的观点很早就受到中国学者的注意。 卢那察尔斯基在中国的译介,开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1921 年 1 月出版的《新青年》第 8 卷第 5 号上,刊登了震瀛翻译的《苏维埃政府的保存艺术》一文。据汪介之在《回望与反思----俄苏文论在 20 世纪中国文坛》一书中所做的一个较为全面的统计来看,此后一直到 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前,卢那察尔斯基单篇的文艺批评文章和讲话被翻译介绍到中国来的就达 30 多种。这还不包括重复译介的情况。除了单篇的论文和发言之外,卢那察尔斯基的文艺论著也在这一时间出现在国内。此类论著最早可追溯到 1929 年 4 月,鲁迅译介了卢那察尔斯基的《艺术论》。此书由日文译本转译而来,收有《艺术与社会主义》、《艺术与产业》、《艺术与阶级》、《美及其种类》、《艺术与生活》5 篇文章,由上海大江书铺出版。
...........
第一章 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思想
第一节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崛起是 19 世纪末 20 世纪俄国文学批评的重大现象。卢那察尔斯基作为俄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理论著作和批评文章反映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批评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本章试图对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思想中的几个重要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理清这几个相关文艺批评观点中的发展脉络。文学与革命、政治的关系是卢那察尔斯基很早就开始思考的一个问题。他的很多文章都是以这个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的,如《文学与革命》、《无产阶级与艺术》、《革命与艺术》、《苏维埃国家与艺术》、《书籍自由与革命》、《作家与政治家》等。在卢那察尔斯基看来,“在所有时代,艺术总是意识形态方面的社会上层建筑之一,在阶级斗争中起过积极的作用。统治阶级为了按照自己的利益来建设社会,曾经利用过艺术;被历史发展过程拿来同统治阶级对抗的那些阶级,也把艺术当作斗争工具使用过”①。因此,文学与政治、艺术与革命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就是艺术与意识形态的关系问题。英国马克思主义者雷蒙德•威廉斯就说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文艺都有意识形态性,都有立场、阶级性和党性。舍此,则不是马克思主义。 卢那察尔斯基对于文学艺术与政治关系的认识,是一种辩证的理解。他既强调文艺的倾向性和阶级性,还承认文艺具有特殊规律,主张创作自由。
.........
第二节 现实主义——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对现实主义的重视一向是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传统。韦勒克在《批评的概念》中说马克思主义的文学批评在趣味上来源于 19 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批评,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马克思与恩格斯对文学的“真实性”的论述,有关“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论述,就来源于对欧洲 19 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剖析。这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家们讨论现实主义问题的重要依据。在俄国,列宁也很重视现实主义中的真实性问题,他对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的作品给予很高的评价,尽管一些作品并非无产阶级的和革命的。如他曾经称《插在革命背上的十二把刀子》一书是“一本有才气的书”,因为作家真实地描写了资产阶级的生活和心理,“情况非常熟悉,描写十分逼真”。从文学史的发展来看,现实主义创作是俄罗斯文学自 19 世纪初逐渐发展并取得辉煌成就的重要武器。自普希金以降,果戈理、冈察洛夫、屠格涅夫、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基、奥斯特洛夫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和高尔基,现实主义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果。卢那察尔斯基对现实主义文学有着深入的研究和认识,他的文学评论也多以现实主义作家为研究对象。 在此基础上,卢那察尔斯基提出了现实主义是一个发展的概念的理论。在他看来,现实主义的表现形态是随着作家阶级身份的不同而有所变化的。现实主义不是凝固不变,而是不断发展的。这样,卢那察尔斯基就将现实主义与阶级联系在了一起。
.........
第三章 卢那察尔斯基论西欧文学 ............. 68
第一节 论英国作家 ........... 68
第二节 论法国作家 ........... 78
第三节 论德国作家 .......... 85
第四章 卢那察尔斯基文学批评的评价问题 ......... 93
第一节 卢那察尔斯基与文学批评传统 ............. 93
第二节 卢那察尔斯基与苏联文艺论争 ............ 103
第三节 卢那察尔斯基批评思想的矛盾与价值 ............ 108
第四章 卢那察尔斯基文学批评的评价问题
第一节 卢那察尔斯基与文学批评传统
一、卢那察尔斯基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批评
作为一位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批评思想很多出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原著经典。他在进行具体的批评时,经常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见解,作为自己进一步展开论述的依据。英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弗朗西斯•马尔赫恩说:“过去是现在的前历史,作为传统,它本身又是现在这个舞台上的演员;没有历史的理解,我们既无法解释现在,也无法评价现在提供给我们的种种选择。” ①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研究卢那察尔斯基文艺批评的影响,发现其价值及局限所在,对于我们当今的文学研究,尤其是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研究,仍然具有极大的借鉴价值。 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批评首先是俄国文学批评传统与马克思主义批评结合的产物。其次,卢那察尔斯基的文学批评又是以批评的形式与苏联早期文艺思潮进行的对话。在评价卢那察尔斯基的时候,必须把他放置到时代社会的语境中去,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内在矛盾与理论价值。 卢那察尔斯基早在 17 岁时,就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后来逐渐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
结 语
作为国家政体的苏联早已经成为历史,曾经与西方文学批评各据一方、并对中国的文艺批评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苏联马克思主义批评也进入了历史的记忆之中。但从学理的角度来说,苏联式马克思主义批评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及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是马克思主义批评最有代表性的三种模式。中国新时期前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受苏联式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影响很大,笔耕文化传播,而进入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复兴,中国学界也越来越用多元的眼光看待马克思主义批评研究,尝试走出更具特色的中国式马克思主义批评的道路。 在当今的学术语境之中, 公平地给苏联的马克思主义批评和西方的马克思主义批评以同样的关注, 客观地、综合地看待两方的理论和学说, 比较共性与差异,探讨价值与局限, 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批评研究极有借鉴意义。从这个角度来说,卢那察尔斯基作为苏联早期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代表之一,他的批评思想与批评实践,同样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 从批评传统的角度来说,卢那察尔斯基在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文艺思想基础之上,又吸收了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批评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批评思想。
.........
[1] 杨建刚. 学术批评抑或政治斗争——马克思主义与形式主义之间的论争及其反思[J].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2)
[2] 李春林. 角色同一与角色分裂——鲁迅与卢那察尔斯基[J]. 鲁迅研究月刊. 2011(01)
[3] 王志耕. 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社会学的对话[J]. 文化与诗学. 2010(01)
[4] 张建华. 从知识精英到政治精英——卢那察尔斯基的政治轨迹和思想历程[J]. 学习与探索. 2010(01)
[5] 马龙闪. 关于苏联的庸俗社会学批判——对批判发起人和发生时间的考释[J]. 山东社会科学. 2009(07)
[6] 杨建刚. 形式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从对抗到对话的内在逻辑探析[J]. 文艺争鸣. 2008(11)
[7] 王志耕,马建辉. 作为历史现象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J]. 燕赵学术. 2008(01)
[8] 杨建刚. 形式的革命与革命的形式——俄国形式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形式观之比较[J]. 文艺理论研究. 2007(06)
[9] 刘文飞. 20世纪的俄罗斯文艺学[J]. 文艺理论与批评. 2006(04)
[10] 代迅. 革命与艺术是否相敌对——卢那察尔斯基文化诗学问题[J].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
本文编号:11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1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