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拟宋玉作品对宋玉文学创作及其形象的接受研究
【摘要】 宋玉,是散体赋的开创者。散体赋的结构、写法、体裁的定型由其一人完成,可见宋玉在文学史特别是在赋体文学史上有着突出的贡献。不仅如此,他还首开“伤春”“悲秋”的文学主题,奠定了“云雨”的经典意象及全方位描写女性美的手法,更开后世山水文学的先河。宋玉的作品,成就如此之高,后世自然出现了一些拟作。拟作不仅对宋玉的文学创作表现出主动积极的接受与革新,同时拟作也在客观上反映了后世作者对宋玉及其作品的认知与评价,即反映了后世作者的宋玉批评意识与褒贬倾向。纵观拟宋玉作品,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托宋玉口吻的,一类是拟宋玉赋格的。托宋玉口吻的,既可以从其作品的宋玉言行描写中看出作者对宋玉接受态度,也可以进一步了解后世作者眼中的宋玉形象。拟宋玉赋格的,则可以从其作品中看出他们对由宋玉定型的散体赋的创作体式的认同与继承,即在散体赋的结构设置、语言形式、创作手法、抒情方式等方面对宋玉文学创作的接受。由于进行拟宋玉作品创作的作家各自有各自的生活时代与各不相同的创作环境,其思想必然会受到其所处时代的社会思潮及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影响。从宋玉批评史的角度说,历代对宋玉的批评也有着一个发展与嬗变的过程,因此研究拟宋玉作品就不能不考虑到它的时代因素;从文体形成与发展的角度说,赋作为一种文体,其本身也有着不同于其他文体的发展规律,尽管其他文体的兴起与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对赋体文学产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影响,但是赋体文学的核心体制却并未改变,因此在兼顾其他文体影响之时应始终把握好其影响的尺度;当然,作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一定会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自己的创作个性,这也是拟宋玉作品研究中必须注意的问题。鉴于上述种种情况都会影响到对宋玉的接受,因而本文在研究拟宋玉作品时,在以拟宋玉作品文本分析为中心的前提下,也对作品的文化语境作了必要的分析。综上所述,本文在引言部分,简要概述了赋体文学的形成、发展与演变和历代宋玉赋的批评情况,为下文历代拟宋玉赋的接受的具体分析作了必要的梳理工作;接着论文分为三章,按先唐、唐宋、元明清三个分期,分别从拟宋玉口吻和拟宋玉赋格方面,对各个时期拟宋玉赋的创作,在作家作品分析的基础上,对各个时期的宋玉接受情况作了学术概括与学术分析。最后在总结中,提出自己的认知与结论,即历代拟宋玉作品对宋玉接受的主流是——宋玉是在文学上有突出贡献、在品格上高洁正直、在为楚王文学侍从期间敢于进谏且善于曲谏的爱国文人。
引 言
宋玉是散文赋的奠基者,泽被后世。后世很多作家都从中汲取营养。据资料显示,谈及对宋玉文学创作及其形象接受的文章汗牛充栋,但从拟宋玉作品这个角度来谈的,几乎没有。本文试图从此角度来说明此学术问题。历代拟宋玉作品主要的体材是赋,为了更好地说明此问题,我们先来看一下赋的形成及流变。赋,在我国古代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可谓是一种最有民族特色的文学体裁。它的形成有以下三种途径: 1. 由楚歌演变而来。 2. 由诸子问答体和游士的说辞演变而来。 3. 由《诗》三百篇演变而来。 从其形成的途径,便可概括出它的体裁特点,大致上看:赋是一种不歌而颂的文体。它既不包括具有某种特定社会作用的不歌而颂的诗体如箴、铭、颂等,也不包括具有某种特殊社会作用的韵文如诔、祭文(有韵者)等(但吊文多是赋),更不包括后起的五七言诗。但由于赋的体制在发展过程中和其他文体互相影响,因而它同箴、铭、颂、诔、祭文乃至四、五、七言诗还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从赋的起源中可以看出,其基本有三类:骚体赋、诗体赋、散文赋。骚体赋在后世的发展中几乎没有变化。只不过有的在骚赋间或插入无“兮”字的散文句或整齐的对偶句、排比句。还有就是魏晋以后有的骚赋篇幅很短。 诗体赋的变化也不大。仍是以四言韵语为基本句式,只是齐梁时出现了一种以五、七言诗句为主的小赋,这是受到了当时五言诗盛行、七言诗也已兴起的影响。
..........
相对而言,散文赋的变化就大得多。其发展大致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 宋玉赋:是散文赋的形成与定型,是由战国时期的楚国宋玉所开创。宋玉赋,已是成熟的散文赋,其特点是:以“问对体”结构全篇、行文“韵散相间”、“铺陈”对象角度多样又富于变化、表意“卒章显志”,正是由于宋玉对赋写法的定型,才有了后世赋的发展。 2. 散体大赋:这种赋兴起并盛行于西汉,如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这种赋的特点是:大都以问答为骨架、铺成名物、排比词藻、好用古文奇字和双生叠韵,凡铺排处多用整齐对称的韵语,叙述和提顿处则多用散文句。这种赋后 世还有,但词采的富赡和气魄的宏伟皆不能及。 3. 骈赋或俳赋:这种赋孕育于汉,大盛于魏晋南北朝。其特点是:句式比 较整齐,多用对称、俳偶,渐变为以“四六”偶句为主。词采也大多华美,但已少铺陈名物、堆垛难字的情况,转而注意情景的描述。其语言特色虽与逞词大赋不无关系,更多则是受到四言诗和骚赋的影响,又与当时孕育和形成的骈文相辅相成。 4. 律赋:这种赋是在骈赋的基础上并接受了律诗的影响而形成的。其推广与普及与唐代进士考试的诗、赋制度相联系,大概形成于唐中宗时。其特点是:篇幅短小,开头就要破题,除基本上通体俳偶外,还限定几个字作为韵脚,后逐步定型,至晚唐限用八韵。律赋盛行于唐延绵及宋,至元科举考试不用律赋,因而式微。但其对八股文颇有影响。至清,律赋又多了起来。
............
第一章 先唐时期
第一节 对宋玉形象的接受
先唐时期的拟宋玉作品,托宋玉口吻的有晋傅咸的《小语赋》、晋陆机的《羽扇赋》;拟宋玉赋格的有汉东方朔《代四公大言》、三国魏曹植的《洛神赋》、晋傅玄的《大言赋》(此作品仅有残句)、南朝齐谢眺的《拟宋玉风赋》(奉司徒教作)、南朝梁萧统等的《君臣赓和“大言”“细言”诗》等作品。谈到对宋玉形象的接受,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宋玉自身的形象是怎样的。首先宋玉是美男子,出身寒微。至于其人品,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云“屈原既死之后,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终莫敢直谏。”这个评价是比较中肯的,宋玉的确没有屈原的“直谏”之举,但是,我们从其作品中看到,他虽不直谏,但是仍不忘以正道讽谏襄王,可谓是个有良心的正直文人。《风赋》中通过大王之雄风与庶民之雌风的对比,引导楚王能够关心民生。《钓赋》则以钓鱼之术喻治国之道,讽谏君王效法尧舜禹等远古贤王。《御赋》以驾车喻治国之道,希望王能以义役民等等。作为一个文士,宋玉辞赋中的宋玉是一个以委婉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主张的这样一个文人形象。下面具体看下先唐阶段对其形象的接受:
.........
第二节 对宋玉赋格的接受
散文赋是由宋玉定型的,赋是当时文士载道的重要手段,汉朝是赋自战国产生后,第一个发展的阶段。其模拟必然是与原作是相当类似的,这是文学发展的规律。 东方朔的《代四公大言》,文献出自明《永乐大典》卷一万二千四十三《赐方朔牛酒》。(按:《旧唐书》卷四十七《经籍下•小说家》记有《启颜录》十卷,言侯白撰。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记有《启颜录》八卷,谓不知作者,然以为“多有侯白语”。侯白,《隋书》《北史》有传。此引题目为本人自己拟定。)其原文如下:《古今事通•启颜录》:汉武帝置酒玉台,与群臣为大言、小言者饮一杯,公孙丞相曰: 臣弘骄而猛,又刚毅。交牙出吻声又大,号呼万里嗷一代。 东方朔前曰:“臣请代四公。” 一曰: 臣坐不得起,俯不得仰。迫于天地之间,愁不得长。 二曰: 臣月越九州,间不容止。并包天下,余于四海。 三曰: 欲为大衣,恐不能起。用天为表,用地为里,装以浮云,缘以四海。以日月明,往往而在。 四曰: 天下不足以受臣坐,四海不足以受臣唾。臣府噎不得食,出若天外沃。 上曰:“大哉!”赐朔牛一头,酒一石。
...........
第二章 唐宋时期............16
第一节 对宋玉形象的接受..........16
第二节 对宋玉赋格的接受..........20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25
第一节 拟作思想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27
第二节 对宋玉形象接受的突破——“同人赋”的出现............30
第三章 元明清时期
此阶段的拟宋玉赋,托宋玉口吻的有明陈子龙的《妒妇赋》、明苏伯衡的《空洞子瞽说二十八守》(其五)、明王世贞的《老妇赋》、明卢柟的《秋赋》、明陈山毓的《七夕赋》、明田艺蘅的《错言赋》、明汪道昆的《高唐记》。拟宋玉作品的有元袁桷的《广招》。 元代,笔耕文化传播,是一个很特殊的时代,元朝统治初期当时的统治者因忙于军事上的斗争,忽视了对文化思想的控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对文人和理学家并不重视,长期停止科举。中后期,蒙古统治者依然不重视中华文化,并提倡“蒙古至上”主义,元朝统治者把人分成四等,汉人处在最末二等,在政治上大量使用色目人,儒者地位下降,而当时城市经济却畸形繁荣,这就导致士大夫的地位下降,而中下层的庶民文化迅速抬头。使得元朝的文学除元曲外,几乎一片荒芜,模拟宋玉作品的文章几乎没有,仅有一篇袁桷的《广招》。这个也就可以理解了。 袁桷的《广招》,文献出自袁桷撰《清客居士集》卷二《骚》。袁桷,是大学者王应麟的学生,此赋祭奠的就是王应麟,这在《广招》开头就有叙述:
........
总 结
拟宋玉的作品,因为宋玉是散体赋的奠基者,所以后世拟作在体裁上主要是从赋体来模拟,当然,由于赋体的本身发生的变化,也催生了一些变体赋的拟作: 魏晋时期,出现了抒情小赋,晋时的陆机,就写了一篇抒情小赋体裁的拟作,即《羽扇赋》;南北朝时的骈文,在明朝作家的改良下出现了骈赋,如陈子龙的《妒妇赋》;唐朝时出现的律赋,同样在明代出现了拟宋玉赋的律赋,如王世贞的《老妇赋》。 随着新文体的出与发展成熟后,就出现了别的体裁的拟宋玉作品。如,南北朝时期,由于五言古诗的发展与成熟,出现了以诗的体裁来模拟宋玉赋的作品,如南朝梁萧统等的《君臣赓和“大言”“细言”诗》;由于戏曲在明代的发展已经也相当成熟,出现了明汪道昆的《高唐记》,把宋玉的《高唐赋》改编成戏曲,搬上了舞台。此外,“檃栝”的手法后,也出现了用“檃栝”的手法模拟宋玉作品的赋,如《太白招魂赋》。 接着说一下对文风的接受,首先是对语言风格、用词的考究及结构、句式等等的接受,接着是对结构、句式、咏叹语言风格的革新与变化,最后注意到文风与宋玉形象的统一。
........
[1] 刘刚. 嗣承唐宋余绪的元代宋玉批评[J]. 社会科学辑刊. 2012(05)
[2] 刘刚. 清代宋玉传播的新用文体笔记故事与其宋玉批评探赜[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3)
[3] 刘刚. 明代的宋玉批评[J].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2)
[4] 刘刚. 乾隆御制涉宋玉诗及其对清代宋玉批评的影响[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2(01)
[5] 林立坤. 大与小的思辩——论宋玉在大小言赋中胜出之原因[J]. 襄樊学院学报. 2012(01)
[6] 刘刚. 明代宋玉作品的真伪考辨与辑佚及其对传播的影响[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5)
[7] 罗漫. 宋玉的文学与文学的宋玉[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1(05)
[8] 刘刚. 清代经学考据学术视野下的宋玉批评[J]. 中国文化研究. 2011(03)
[9] 刘刚. 当下宋玉研究之我见[J]. 职大学报. 2011(01)
[10] 刘刚. 南宋与明清宋玉作品真伪学案与其对宋玉批评的影响[J].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1(01)
本文编号:110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10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