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性视域下的西方读者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2 02:30
本文关键词:现代性视域下的西方读者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性视域 西方读者理论 读者意识 误读 崛起
【摘要】:孕育于20世纪特殊的时代背景与消费语境,并受到解构主义哲学思潮和现代性关注人的主体意识等方面的影响,西方读者理论得以诞生和茁壮成长,备受瞩目。 20世纪西方读者理论的建构,是现代性(尤指美学现代性)追求在文艺理论领域的重要体现。概括而言,现代性追求新奇与变化,具有历史连续性和反叛性。契合现代性的特征与追求,西方学者大胆创新,敢于突破,创造性地探究一直被文论者忽视的边缘存在——读者。可以说,读者理论的出现是对传统的作者中心论与文本中心论的一种反叛。同时,西方读者理论并没有一成不变的流派和理论主张。与现代性相似,它也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于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面貌,形成较为完善与独立的理论体系——萌芽期(约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在现象学美学与解释学文论中初具理论形态;鼎盛期(60年代至70年代),在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中达到其发展的巅峰;衰落期(70、80年代以来),读者研究开始走向衰落,这一阶段的读者文论主要以哈罗德·布鲁姆的误读理论为代表。 总的来说,西方读者理论流派众多,各派的理论观点纷繁多样。但大致而言,它们探讨的核心问题主要包括读者的主体意识、读者的阅读经验以及读者的解读能力等。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核心问题之间相互联系,存在层层递进的关系,不仅是西方读者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而且还是读者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以及读者理论体系得以建构的关键所在。 此外,,欧美学术界读者研究热潮的兴起,抑或说西方读者理论在20世纪的崛起,对中西方文论的发展均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一方面,它推动了具体的西方文学理论流派的建构与发展。概括而言,西方读者理论发展了现象学的文本理论,拓宽了解释学的研究视野,以及丰富了解构主义的文学实践与应用。另一方面,随着80年代译介思潮的掀起,西方读者理论被介绍至中国。它对我国文学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在实践层面上,推动我国文艺实践的发展,如促使文学创作保持一种读者意识,推动国内的读者批评与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发展。在理论层面上,不仅促使我国文论家形成新的文学接受观和误读思想,而且还推动国内学者尝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读者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西方读者理论对我国文论的发展既有积极启示的一面,也有消极影响的一面,需要人们予以辩证分析。
【关键词】:现代性视域 西方读者理论 读者意识 误读 崛起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绪论10-18
- (一) 关键词的界定10-14
- (二) 国内外研究状况14-18
- 1. 国外研究状况14-15
- 2. 国内研究状况15-18
- 第一章 西方读者理论崛起的原因18-27
- (一) 时代背景与消费语境18-21
- (二) 哲学背景——解构主义的哲学思潮21-23
- (三) 现代性视域关注人的主体意识23-27
- 第二章 西方读者理论的发展历程27-35
- (一) 萌芽期28-31
- (二) 鼎盛期31-32
- (三) 衰落期32-35
- 第三章 现代性视域下西方读者理论的核心问题35-65
- (一) 读者的主体意识35-47
- 1. 前主体意识35-40
- 2. 主体意识40-43
- 3. 超主体意识43-47
- (二) 读者的阅读经验47-56
- 1. 审美经验47-51
- 2. 阅读反应51-53
- 3. 阅读技巧53-56
- (三) 读者的解读能力56-65
- 1. 审美能力56-59
- 2. 语言能力与文学能力59-60
- 3. 误读能力60-65
- 第四章 西方读者理论的影响65-86
- (一) 促进西方文学理论的发展65-70
- 1. 发展现象学的文本理论65-66
- 2. 拓宽解释学的研究视野66-68
- 3. 丰富解构主义的文学实践68
- 4. 推动其它文论的发展68-70
- (二) 推动中国文学理论的发展70-86
- 1. 实践层面:促使国内文艺实践更加关注读者70-78
- (1) 促使文艺创作保持一种读者意识70-73
- (2) 推动我国读者批评的发展73-76
- (3) 促进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发展76-78
- 2. 理论层面:推动中国读者理论的建构78-86
- (1) 发展我国文论家的文学接受观79-80
- (2) 更新我国文论家的误读思想80-82
- (3) 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读者理论的建构82-86
- 结语86-87
- 参考文献87-92
-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92-93
- 致谢93-9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雁;高日晖;;关于中国文学接受史研究的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2 沃尔夫冈·依塞尔 ,肖明;阅读过程:一个现象学的方法[J];当代电影;1988年05期
3 陈雪军;;多元·消费·整合——中国当代文学读者意识论析[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钟观凤;董希文;;论新历史主义的新型文本观[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4期
5 钟观凤;;诗意·议论·荒诞——余华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的语言特色[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王敏;;“影响的焦虑”背后的权力意志——布鲁姆误读理论的主体性特征[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7 张中;;主体、自我与生存——福柯的“主体”观念及其美学风格[J];理论与现代化;2013年03期
8 钟观凤;董希文;;论现代性视域下读者意识的崛起[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9 卞友江;何志钧;;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批评观撷要[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宋生贵;“读者意识”与审美发现——文艺活动审美发现过程论[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本文编号:10763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076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