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经典叙述学中的“非自然叙述”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后经典叙述学中的“非自然叙述”理论研究
【摘要】:“非自然叙述学”(Unnatural Narratology)是后经典叙述学中发展最为迅速、影响最为广泛的分支之一,现仍在积极探索之中。众所周知,经典叙述学试图建立适用于全部叙述的理论框架与概念体系,其关注对象为主流叙述即模仿性叙述。而反模仿性叙述,因其边缘或怪异,长期遭到经典叙述学理论有意无意的忽略与排斥。这在美国学者布莱恩·理查森(Brian Richardson)看来实为重大缺陷和不足,尤其在反模仿性的后现代主义叙述已然大量存在的情况下。因而他大力倡导非自然叙述研究,致力于补正已有叙述学理论。他的《非自然声音:现当代小说中的极端叙述》(Unnatural Voices:Extreme Narration i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Fiction,2006)从反模仿性作品的阐释出发,提出一系列议题,恰与倡导“建构自然叙述学”的德国叙述学家莫妮卡·弗卢德尼克(Monika Fludernik)形成鲜明对照,被认为是非自然叙述学的兴起之端。其后,非自然叙述学领域的四位主将扬·阿尔贝(Jan Alber)、亨瑞克·斯科夫·尼尔森(Henrik Skov Nielsen)、斯特凡·伊韦尔森(Stefan Iversen)以及布莱恩·理查森联名发表《非自然叙述,非自然叙述学:超越模仿模式》(Unnatural Narratives, Unnatural Narratology:Beyond Mimetic Models,2010)一文,文中就“非自然叙述”的界定,逻辑上以及物理上的非自然的故事世界,非自然的心理以及非自然的叙述行为等概念进行探讨,因而被视为建构“非自然叙述学”的理论宣言。由此出发,本文试图首先对非自然叙述学的产生及发展情况进行梳理,并对西方代表性非自然叙述学家的共识和分歧进行辨析。其中,理查森关注的是与模仿性、非模仿性不同的反模仿叙述,阿尔贝的非自然叙述则是指物理、逻辑、人性方面不可能的场景和事件,伊韦尔森试图强调故事世界中的运行法则与事件之间的冲突,尼尔森则选择从阐释策略上区分自然叙述与非自然叙述,后者需要不同于现实性或模仿性叙述的特别阐释策略。其次,以经典叙述学以及其他后经典叙述理论为参照,对非自然叙述学领域的核心范畴,即非自然叙述视角、时间、空间以及思维等概念进行探讨。再次,从读者接受的角度来考察非自然叙述的两种阐释策略,即包括乔纳森·卡勒(Jonathan Culler)的自然化,弗卢德尼克的自然叙述学,塔玛·雅克比(Tamar Yacobi)的五种协调机制以及阿尔贝的九种导向策略在内的自然化阅读策略以及自成一家的非自然化阅读策略。最后,探讨后经典叙述学领域的三大分支学派,即认知叙述学、修辞叙述学以及女性主义叙述学有关非自然叙述学的评价与争论,并由此总结非自然叙述学的建构意义以及未来发展。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I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伏飞雄;;从叙述学发展史看建立“广义叙述学”的必要性[J];当代文坛;2011年06期
2 布赖恩·麦克黑尔;刘遥;;文字叙述学或学习科学小说[J];世界文学评论;2008年01期
3 赵毅衡;;“叙述转向”之后:广义叙述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J];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09期
4 赵毅衡;;广义叙述学:一个建议[J];叙事(中国版);2010年00期
5 乔国强;;中国叙述学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6 乔国强;杰拉德·普林斯;;作为一门学科的叙述学——杰拉德·普林斯教授访谈录[J];文艺理论研究;2012年03期
7 赵毅衡;;广义符号叙述学:一门新兴学科的现状与前景[J];湖南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8 微周;叙述学概述[J];外国文学评论;1990年04期
9 王委艳;;交流叙述学的基本理论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10 约翰·皮埃尔;乔国强;吴春英;;法国存在后经典叙述学吗?[J];叙事(中国版);2012年0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剑宁;张绍九;;时代情绪的迸发——从叙述学角度再读《红高粱》[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阳;对中国叙述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展望[N];文艺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余杰;叙述开端研究[D];扬州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周俊君;对吉本芭娜娜《鸫》的治愈性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2 袁德雨;后经典叙述学中的“非自然叙述”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3 滕志朋;叙述学:作者“死亡”之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曹元华;西方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嬗变及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靖;《孩子们的巴赫》的叙述学分析[D];西华大学;2010年
6 刘济红;叙述者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22038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20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