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伊瑟尔的“召唤结构”
本文关键词:解读伊瑟尔的“召唤结构”
更多相关文章: 伊瑟尔 召唤结构 康斯坦茨 文学理论研究 文学审美 阐释学 文本创作 阅读过程 姚斯 文本阅读
【摘要】:正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一次重大转向:由文本中心研究转向读者中心研究。这一转向的实绩是接受美学成为西方重要理论流派和批评思潮。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是对西方现象学和阐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愈来愈重视读者角色在文学审美接受过程中的创造性作用,意味着建立以阅读者为中心的研究范式。原联邦德国"康斯坦茨学派"的代表人物姚斯和伊瑟尔,作为西方接受理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分类号】:I0
【正文快照】: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期,文学理论研究发生一次重大转向:由文本中心研究转向读者中心研究。这一转向的实绩是接受美学成为西方重要理论流派和批评思潮。接受美学(Recep-tional Aesthetic)是对西方现象学和阐释学的进一步发展,愈来愈重视读者角色在文学审美接受过程中的创造性作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树萍;王翔敏;;论沃夫尔冈·伊瑟尔的“接受美学”[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2 钱雯;;论伊瑟尔的文学-人类学本体论——以《虚构与想像》为对象[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金元浦 ,周宁;文学阅读—一个双向交互作用的过程——伊瑟尔审美反应理论述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04期
4 朱刚;不定性与文学阅读的能动性——论W·伊瑟尔的现象学阅读模型[J];外国文学评论;1998年03期
5 朱刚;从文本到文学作品──评伊瑟尔的现象学文本观[J];国外文学;1999年02期
6 李士军;;接受美学中伊瑟尔的文本审美阅读理论探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周启超;;“自在的”文本与“虚在的”作品——伊瑟尔的文学文本/文学作品观[J];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2期
8 高凤桐;;浅论伊瑟尔的文学阅读理论[J];青年文学家;2011年03期
9 文浩;;伊瑟尔理论中的文本事件性初探[J];中国文学研究;2010年02期
10 陶家俊;;后模仿时代文学的转化之力——从域限视角论伊瑟尔的批评理论[J];外国文学;2010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胡静;伊瑟尔本文的意义空白与未定性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2 李妙玲;伊瑟尔阅读审美响应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炅颢;伊瑟尔阅读理论研究[D];延安大学;2013年
4 尹鑫海;伊瑟尔的“游移视点”说[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5 杨喜旺;“空白”与意义未定性理论辨析[D];河北大学;2011年
6 张思理;论伊瑟尔文学人类学视域中的“人的可塑性”思想[D];湘潭大学;2014年
7 赵秀芬;论译者的介入[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317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31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