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白:文字之外的诗学
本文关键词:空白:文字之外的诗学
【摘要】:“空白”,是西方接受美学提倡的概念。它的完整提出归功于德国美学家、文学批评家伊瑟尔。1970年,伊瑟尔发表《本文的召唤结构》,提出文学作品包含着大量的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它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文学作品构成的权利。这种“意义不确定性与意义空白”即构成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召唤、激发读者的想象性参与,填补意义空白,使得潜在的文本现实化和具体化。在1976年发表的《阅读活动》这本著作中,伊瑟尔深化了对空白的认识,并对其进行了具体阐释。中国古代文论并未明确提出“空白"概念,然而当我们梳理中国古代文论时发现,“空白”理念始终以一种潜在的形式暗含着。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空白的存在是由语言的本质决定的。空白的存在赋予读者阐释文本意义的权利,读者依据自已的人生体验,学识修养,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填补空白,给予作品富有个人色彩的意义,从而使得有限的文字生发出无穷的蕴味,文字之外别构一种灵奇。因此,本论文特别强调在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中“空白”的价值与作用,称之为“文字之外的诗学”。本论文分四部分。第一章主要论述“空白”理念的提出、思想来源以及它的价值与意义。第二章主要是在中国古典诗学语境下观照“空白”理念。“空白”理念产生于中国与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语境之中,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本章前两小节分别以中国古典诗学语境下的“韵味”、“意境”解说其与西方接受美学空白理念相似的运作机制,第三小节则从哲学基础、理论内涵以及适用范围等角度探讨中西空白理念的同中之异。第三章主要从“言意之辨”的角度论述空白理念,认为空白的意义和价值之一,正在于试图突破语言的局限,利用言外的效果,使读者体会“味外之味”、韵外之致”,以满足表情达意的需要。第四章主要从“读者的参与”角度论述空白理念。空白赋予读者参与文本意义构成的权利,然而,这种权利是有限制的,即读者对文本的解释不是随意的,而应遵循“恰当的具体化”。本文拟将“空白”这一术语放在中国古典诗学的语境下,以中国的诗歌创作为基础,使其焕发新的活力,赋予其更为丰厚的涵义。本文力图对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化以及中国诗学现代理论形态的建立有所补益。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次;王乃清;;20世纪以来日本学者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特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苏桂宁;中国古典诗学的性情阐释[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3 薛敏;和谐——中国古典诗学的审美理想[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王洁群;试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感”[J];中国韵文学刊;2001年01期
5 胡建次;中国古典诗学批评中的李贺论[J];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6 胡建次;;中国古典诗学体派批评的发展及其特征[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7 高华平;;论中国古典诗学的人学取向[J];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卞良君;;中国古典诗学“合观”的方法及其现代价值[J];学术论坛;2006年11期
9 曾莹;杨向荣;;论中国古典诗学中的“新奇”观念[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杨景龙;;新诗名家与中国古典诗学[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燕;;静止的花瓶:艾略特与中国古典诗学[A];东方丛刊(2003年第3辑 总第四十五辑)[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郭杰;中国古典诗学的抒情理论[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朱迪光;论中国古典诗学“仁”的精神[N];文艺报;2004年
3 朱爽;移动的学校带来不一样的学习天空[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艳芳;中国古典诗学的人类学向度[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2 冯明溪;从中国古典诗学角度质疑艾略特非个性化理论[D];黑龙江大学;2009年
3 刘汉良;中国古典诗学“淡”范畴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4 漆琼娟;“味”与中国古典诗学审美鉴赏活动[D];山东大学;2010年
5 陈莲;中国古典诗学中“意象”的现代文化阐释[D];新疆大学;2010年
6 张建斌;空白:文字之外的诗学[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24612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461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