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对话理论视角下对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5 08:35

  本文关键词:对话理论视角下对林语堂《啼笑皆非》自译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林语堂 对话理论 《啼笑皆非》 自译


【摘要】:作为蜚声文坛的翻译家、语言学家和双语作家,林语堂在其一生中创作并翻译了多部脍炙人口的作品。《啼笑皆非》是先用英文创作,后又被翻译成中文,它在海内外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本文试从巴赫金对话理论出发,分析林语堂自译《啼笑皆非》的目的及他在自译过程中采用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米哈伊尔·巴赫金认为事物的本质是对话,对话双方不是传统的“非此即彼”的一元对立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此亦彼”的二元并存关系。在研究主体建构和对话美学的过程中,他指出审美活动中的主体间关系有三个要素,即“视域剩余”、“外在性”和“超在性”。本文主要运用“视域剩余”和“外在性”来指导分析林语堂在自译过程中的对话是如何进行的。道格拉斯·罗宾逊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领域,他坚持翻译的本质是对话,是作者、译者和读者间的对话,因此,在自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完成两场对话,一是他与原作品之间的对话,二是他与目标读者之间的对话。除此之外,翻译也是文化间的对话,其中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和政治背景等因素。翻译扮演着桥梁的作用,将不同文化联系起来,并促进他们的相互发展。战时环境下的中国还相对封闭落后,身在美国的林语堂更加了解时事和政局,他对于国人来说是作为一个“他者”存在,这就是所谓的“外在性”。他自译《啼笑皆非》的目的便是将西方文化介绍给中国民众,让他们了解世界局势,加强对外界的认识,同时大力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从而激起国人的爱国情怀和战斗意志。就此,本文将通过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引言部分介绍了研究的意义和研究的具体方法以及该论文的大致框架结构。第一章为文献综述。主要介绍了巴赫金对话理论用于翻译研究的一些成果及国内外关于自译理论的研究状况。第二章是全文的理论基础,概述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翻译活动中对话性本质的体现,以及译者的身份构建和主体性在自译过程中的体现,并从文本、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的选择探讨了对话理论和自译的联系。第三章以林语堂《啼笑皆非》为个案,结合具体案例,就其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详述了对话理论的具体体现。最后为结论部分,总结本论文的研究价值和主要成果,并指出尚且存在的不足和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本文编号:12542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542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1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