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白鹿原》中的特色称谓语翻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生态翻译理论视角下《白鹿原》中的特色称谓语翻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生态翻译理论 特色称谓语 “三维”转换 《白鹿原》
【摘要】:《白鹿原》中的特色称谓语繁多,本文以生态学翻译理论为基础,从生态翻译三维原则角度对小说特色称谓语的翻译进行尝试性研究,为《白鹿原》中的特色称谓语翻译开启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期更好地促进陕西关中民俗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作者单位】: 西安石油大学;
【分类号】:H315.9;I0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自问世之日起,便以其独特的关中地域文化和厚重的历史叙事,牢牢地锁住了人们的目光,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扛鼎之作。书中向读者展现了陕西关中地区大量独具特色且积淀深厚的地域民俗语汇,但是目前国内学者在该小说民俗语汇翻译方面涉猎较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建伟;《白鹿原》与社会审美心理[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贾志宏;《白鹿原》中的“神灵”与“鬼怪”[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3 皇甫世奎;从两性文化看《白鹿原》中的女性形象[J];唐都学刊;2004年05期
4 李清霞;审慎的态度 冷静的批评——2004年《白鹿原》研究综述[J];小说评论;2005年04期
5 姜敏;;白鹿原上的精灵——论《白鹿原》中女性形象的悲剧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6 史林盈;;《白鹿原》女性意识的演变[J];文学教育(上);2007年10期
7 杨梅;;民族文化的精魂——读《白鹿原》有感[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8 吕真真;;《白鹿原》在哪里?[J];读书;2008年05期
9 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写作手记(连载九)[J];小说评论;2009年01期
10 黄齐光;;从纷乱到清明 从混沌到新生——试论《白鹿原》中的唯物辩证法[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阎纲;;《白鹿原》乡党夜话[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8.6)[C];2008年
2 王杰;;略论当代中国文学的美学风格、——兼论《白鹿原》的美学阐释[A];东方丛刊(1999年第3辑 总第二十九辑)[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心;《白鹿原》澄清不实报道[N];中国电影报;2007年
2 王丹;电影《白鹿原》:恢弘苍凉中国风[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2年
3 记者 徐佳;蹒跚行走《白鹿原》[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4 本报记者 石一宁;说不尽的《白鹿原》[N];文艺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甘文瑾;《白鹿原》:要准确把握历史观和主题内涵[N];中国电影报;2007年
6 周珍;舞剧《白鹿原》教学实践双丰收[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向红邋小玲 实习生 尚甜 卢峰 陈婷;舞剧《白鹿原》成功演出备受好评[N];陕西日报;2007年
8 胡军;《白鹿原》电影改编受关注[N];文艺报;2007年
9 沈洪;难产14年,电影《白鹿原》不能承受之重[N];西部时报;2007年
10 任晶晶邋曾祥书;《白鹿原》纪念座谈会在京召开[N];文艺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利荣;历史转型时期的女性悲剧[D];西北大学;2015年
2 王百伶;论《白鹿原》中的空间书写[D];河北师范大学;2016年
3 张高领;重建“乡土”叙述及其限度[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4 姚芮玲;从比较视野看《白鹿原》对文化与人性悖谬情境的发掘[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春阳;《白鹿原》对现代革命历史的叙述、重建与超越[D];西南大学;2010年
6 苏丹;《白鹿原》地域性语言及其成因[D];中南大学;2010年
7 金鸿雁;论《白鹿原》中民俗文化的特征及其价值[D];延边大学;2007年
8 董炜;《白鹿原》人物悲剧命运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9 张婷;论《白鹿原》的地域文化内涵[D];河北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丽娟;《白鹿原》叙事艺术探析[D];广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95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295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