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贝尔曼分析框架的《围城》英译本研究
本文关键词:基于贝尔曼分析框架的《围城》英译本研究
【摘要】: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形式,翻译不仅是语言文化的传播,更是一种人际交往和社会伦理活动。翻译伦理的研究大致始于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翻译理论家、翻译家Antoine Berman是最早提出“翻译伦理”概念的学者。他主张摒弃翻译中的种族中心主义,反对通过变形、改编等方式对译本进行本土化。Berman提出了翻译活动中常见的12种变形倾向,并阐释了它们在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对这12种变形倾向的分析可以帮助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尽量避免这些倾向。《围城》作为我国当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曾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文坛上饱享盛誉,很多学者从不同的理论角度对其英译本做过分析研究,但鲜有人从翻译伦理角度来研究。本文拟从翻译伦理角度出发,以贝尔曼提出的12种变形倾向为分析框架,对珍妮.凯丽和茅国权合译的《围城》英译本进行分析,并通过具体例子说明这些变形倾向在译文中是如何体现或者避免的。研究发现,Berman所提出的大多数变形倾向在译文中并未体现,《围城》的翻译保留了原作的异域特征;其中有三条倾向在译文中有所体现;有两条倾向在译文中既有体现又有避免。从总体上看,译者在大多数情况下都关注到并尊重了原作语言文化中的“异”,并通过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将其较好地还原到了目标文本中。翻译小说,尤其是像《围城》这样文学色彩浓厚、语言形式多样的小说,译者所追求的翻译目标和其应遵循的翻译伦理深刻影响着译作的品质,翻译的发展以及文化的传播;而贝尔曼对翻译伦理的关注和其对诸种变形倾向的阐释尤其值得我们深思。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君伟;;她是个人物——说说《围城》中的汪太太[J];名作欣赏;2005年23期
2 孙芳;;《围城》的俄译本片段赏析[J];俄语学习;2007年01期
3 张文婧;董霞;;《围城》幽默语言艺术小探[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4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J];文学教育(下);2012年05期
5 姚敏敏;;谈谈《围城》中关于生活的哲理性[J];文学教育(中);2013年08期
6 韩梦怡;;从语境关系顺应角度试析《围城》中隐喻的德译[J];语言与翻译;2013年03期
7 许洁;;基于概念整合理论的爱情隐喻剖析——以《围城》中的爱情隐喻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2013年11期
8 彭加瑾;;《围城》的魅力[J];当代电视;1991年01期
9 萧乾;;电视剧《围城》的启示[J];电影艺术;1991年06期
10 雷家仲;;人生永远是进取——对一种《围城》理论的思索[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凤来;;《围城》中的幽默比喻及其英译[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围城》内外[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3 程致中;;《围城》主题新说[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4 韩刚;;《围城》多层意蕴管窥[A];陕西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张萍;;《围城》中的比喻解读[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马钧;;《围城》人物命名漫笔[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7 于兰;;中西文化浸润下的英译本《围城》——从小说的特点及文化内涵分析英译本[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黎兰;;“打通”与“自律”——从钱钟书《围城》的反“围城哲学”说起[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李志明;周X;;《围城》与新时期文学[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10 吴昌红;;一座精神堡垒 两种小说形式——《小世界》与《围城》之比较[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止庵;重温《围城》[N];中国文化报;2002年
2 止庵;回到《围城》[N];华夏时报;2002年
3 陈思广;《围城》出版初期的臧否之声[N];中华读书报;2012年
4 杨绛;写在《围城》汉英对照本之前[N];中华读书报;2003年
5 记者 邓丹;有人出书破解《围城》之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6 秋禾;愤世恨人读《围城》[N];中华读书报;2008年
7 甘谷县西坪初级中学 王玉平;从《围城》看文学语言的规范与反规范[N];天水日报;2007年
8 何晶;浅谈《围城》中的女性形象[N];文艺报;2006年
9 李昕晖;红色记忆 恢弘巨制[N];吉林日报;2010年
10 曾艳兵;《围城》里的艾略特[N];中华读书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亚云;《围城》中人物隐喻英译过程的跨空间映射研究[D];宁波大学;2015年
2 陈蓓洁;概念整合理论视角下《围城》中新奇隐喻认知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陈彩云;《围城》陌生化手法的等效翻译[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4 阿依努尔·塞都;《围城》中概念隐喻的认知研究及翻译策略[D];新疆大学;2015年
5 李首权;《围城》中英文本隐喻运用对比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年
6 孙秀娟;《围城》组合变异修辞研究[D];扬州大学;2015年
7 徐杨;从和谐管理视角析《围城》中的冲突性话语[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何冰冰;《围城》女性主义批评的历史演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6年
9 杨丽亚;虚实的交织与转换:《围城》的教育世界[D];曲阜师范大学;2016年
10 刘思源;翻译美学视角下《围城》英译的审美再现[D];西北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304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304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