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审美价值的生成——以阐释学理论为讨论视角
本文关键词:探究审美价值的生成——以阐释学理论为讨论视角 出处:《学术界》2016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阐释学 阐释客体 前结构 阐释循环 视域融合
【摘要】:艺术产生之后,只有经过人们的欣赏、阐释、评价,艺术潜在的审美价值才有可能被一步步发掘和揭示出来。因此,艺术的审美价值并不是自证自明的。认识论阐释学和本体论阐释学,作为对艺术审美价值和意义进行揭示和解读的两种不同的方法,在阐释艺术的审美价值的时候都可以运用。这两种方法各有不足,在阐释过程中可以适当地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得它们相互补充,以期达到尽可能好的阐释效果。其实认识论阐释学和本体论阐释学无论自身如何发展,它们都有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如何使阐释学本身更好地成为一种方法而存在。艺术的审美价值的呈现是一个历史的、持续的、动态的过程。阐释的循环使得艺术的审美价值在这个过程中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而且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完善。
[Abstract]:After the emergence of art, only through people's appreciation, interpretation, evaluation, art's potential aesthetic value can be explored and revealed step by step.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rt is not self-evident. Epistemology hermeneutics and ontology hermeneutics are two different methods to reveal and interpret the aesthetic value and significance of art.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rt can be used. These two methods have their shortcomings,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retation can be properly combined with the two, so that they complement each other. In fact, epistemology hermeneutics and ontology hermeneutics no matter how their own development. They all have an ultimate goal, that is, how to make hermeneutics itself a better way to exist. The presentation of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rt is a historical and continuous one. Dynamic process. The cycle of interpretation makes the aesthetic value of art in this process only the starting point, no end, and more and more rich, more and more perfec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基金】:2016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华艺术精神在当代艺术实践中的传承发展研究”子课题研究前期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1
【正文快照】: 艺术产生之后,在人们欣赏、阐释、评价之前,它只具有潜在的审美价值。〔1〕而只有当人们对艺术进行欣赏、阐释、评价的时候,它的审美价值才有可能被一步步发掘和揭示出来。因此,艺术的审美价值并不是自证自明的,艺术必须经过人们的理解和阐释才能把自身具有的潜在的审美价值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云飞;;阐释学视角中的文学翻译[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03期
2 李倩;蓬勃;;阐释学与翻译[J];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5期
3 赵娟丽;;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4 闭景景;刘子瑜;;阐释学研究综述[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4期
5 张幼军;阐释学与儒家经典英译[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3年01期
6 张幼军;;尊重原作与译者介入——蒋译《菜根谭》的阐释学思考[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陈伟荣;西方文艺阐释学对文本概念演变的影响[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4年04期
8 耿强;;阐释学翻译研究反思[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9 耿强;;对阐释学翻译研究的学科反思[J];外语研究;2006年03期
10 滕梅;黄勤;;关于翻译中“讹”的阐释学阐释[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丽芳;;论译者的主体性-从阐释学角度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姜金元;;“了解之同情”——一种阐释学循环[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研究(2013年卷)[C];2013年
3 谭倩倩;;哲学解释学观下的阐释学翻译理论——论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与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的关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支凤宁;;阐释运作与风格标记理论观照下的文学风格翻译[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陶水平;阐释学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建设和创新[N];文艺报;2002年
2 北京市崇文区教师资源中心 侯令;阐释学与美术欣赏课[N];中国教育报;2000年
3 姚建斌;走向马克思主义阐释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露;阐释学视角下三个《红楼梦》全译本中《论语》典故的英译比较[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张冰;理雅各和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的阐释学分析[D];长江大学;2015年
3 朱红叶;从阐释学角度看《失乐园》朱维之译本中的翻译方法[D];华北电力大学;2015年
4 冯傲寒;阐释学理论视阈下的回目翻译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5年
5 陈冰雯;阐释学视角下的文学作品复译—《了不起的盖茨比》新旧译对比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5年
6 邱s,
本文编号:13685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368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