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对话——“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
本文关键词:“非遗”保护理论与实践的国际对话——“中国艺术人类学前沿话题”三人谈之十 出处:《民族艺术》2017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非遗”公约 “非遗”保护 国外“非遗” 文化资源 非遗与乡村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日本在"非遗"保护方面是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早的国家之一。如何认知与解读国际"非遗"保护公约,分享与借鉴"非遗"保护的实践、理论与经验,以及利用"非遗"保护复活乡村生活等方面中国和日本学界可以进行深入的交流与对话,如生态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化等问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和保护是初级阶段,还要将其推向本土性现代化模式,产生新的创造力,即作为一种文化资源来建构和创造新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模式不是单一的,要努力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保护和发展模式。我们需要探讨如何让社会能得到持续发展的未来,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未来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就是保护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未来价值。
[Abstract]: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has become a worldwide topic in Jap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s a worldwide starting one of the earlier countries. How to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the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sharing and reference "practice of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the theory and experience, as well as the us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of the resurrection rural life and other aspects of China and Japanese scholars can communicate with in-depth dialogue, such as eco Museum,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and other issues.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cord is the initial stage, but also to the local modernization model, generate new creativity, which is as a kind of cultural resources to construct and create new culture. The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not single,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explore the protection and mode of development suited to their national conditions. We need to discuss how to make the society can be sustained The future of development,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rote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uture society, is the future value of protecting non-material culture.
【作者单位】: 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日本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
【分类号】:J0-05
【正文快照】: 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又返回到传统文化中一、国际“非遗”保护公约的认知与解读去寻找自己民族文化的根,所以我很想知道日本方李莉(以下简称方):非常欢迎荻野教授到人是如何思考这一问题的?中国也曾经否定过自我们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来和我们己的传统,觉得一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明;中国艺术人类学:本土与现代[J];民族艺术;2000年01期
2 项阳;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范本──从《草根的力量》谈起[J];民族艺术;2002年01期
3 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立场与美学新思维[J];中文自学指导;2003年05期
4 何明,吴晓;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基础及其特质[J];学术探索;2005年03期
5 姚媛媛;图腾神话的艺术人类学内涵[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6 阿嘎佐诗;;阅读艺术人类学[J];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03期
7 郑元者;;艺术人类学的生成及其基本含义[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8 邱春林;廖奇;;走向田野的艺术研究——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纪实[J];民族艺术;2007年01期
9 王建民;;艺术人类学理论范式的转换[J];民族艺术;2007年01期
10 陈元贵;;艺术人类学视角与“美的规律”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周芳;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N];中国民族报;2007年
2 记者 徐涟;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京成立[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黄龙光(诗纳倮乌);“非遗”保护与艺术人类学的作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4 李修建;走进田野的艺术研究[N];中华读书报;2012年
5 熊晓辉 吉首大学师范学院;知识全球化时代的艺术人类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记者 翟群;中外学者对话传统技艺与发展[N];中国文化报;2008年
7 安丽哲;传统技艺面临机遇与挑战[N];中国文化报;2008年
8 翟群;将传统技艺融会在生活中[N];中国文化报;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春花;艺术人类学简史[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3922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392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