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转喻修辞及其汉译研究
本文关键词:概念合成理论视角下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转喻修辞及其汉译研究 出处:《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转喻是修辞格的一种,又被称为借喻、换喻、借代,被广泛运用在文学作品中。莎士比亚在创作戏剧时,充分运用了转喻辞格,从而进行深刻的人物刻画,情景描写和情节推动。认知语言学则认为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模式,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语言使用。基于前人研究,本文以莎士比亚四大悲剧转喻语言为语料,从修辞和认知两方面对转喻进行分析和探讨。笔者通过对比和归类,把转喻从修辞学角度分为七个类别,认知语言学角度分为三类。本文主要从概念整合理论视角对转喻进行系统研究,探索了人们对转喻语言的理解过程和认知模式。概念整合是一个动态的创造性认知活动,四个心智空间通过一系列投射、映射和重组,产生新的关系和结构,从而形成新意义。而人们理解转喻语言时,思维和认知经历一系列的处理和信息重组,这一动态的思维过程在面对外来文化和文学作品时会更加复杂。通过搜集、整理、分析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转喻语言,笔者发现,转喻往往不再是单纯独立的辞格,亦非简单独立于隐喻,而是和隐喻有紧密的联系,二者既互相存在又彼此独立。最后,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比莎士比亚四大悲剧的四个译本(朱生豪、梁实秋、卞之琳和方平的译本)进行探究和对比分析,本文归纳出六种转喻语言翻译的策略,以期在转喻翻译方面得出恰当的翻译策略,探讨转喻语言翻译的方法。
[Abstract]:Metonymy is a kind of figure of speech, which is also called metonymy, metonymy and metonymy, which is widely used in literary works. Situational description and plot drive. Cognitive linguistics holds that metonymy is the basic cognitive model of human beings, which affects people's daily life and language use. Taking Shakespeare's four tragic metonymy languages as the corpus,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metonymy from rhetoric and cognition. The author classifies metonymy into seven catego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hetoric through comparison and classification. Cognitive linguistics is divided into three categories. This paper makes a systematic study of metonym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Conceptual integration is a dynamic and creative cognitive activity. Four mental spaces produce new relationships and structures through a series of projections, maps and reconstructions. Thus new meaning is formed. When people understand metonymy language, thinking and cognition go through a series of processing and information reorganization. This dynamic thinking process will be more complicated in the face of foreign culture and literary works. Through collecting, sorting out and analyzing the metonymy language of Shakespeare's four tragedies, the author finds out. Metonymy is no longer a simple and independent case, nor is it simply independent of metaphor, but is closely related to metaphor, both of which exist and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Finally, metonymy and metonymy are independent of each other. By comparing the four versions of Shakespeare's four tragedies (Zhu Shenghao, Liang Shiqiu, Bian Zhilin and Fang Ping) with the theory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is paper conclud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six metonymy languag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find out appropriat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metonymy translation and to explore the methods of metonymy transl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315.9;I04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盛桓;;转喻与分类逻辑[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02期
2 何爱晶;;从修辞到认知:国内转喻研究综述[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8年02期
3 杨凤平;;原型理论框架下的转喻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4 庄冬伟;;转喻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2009年08期
5 王冬梅;;情感表达中的隐喻及转喻[J];连云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孙亚;;转喻的原型观[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吴淑琼;文旭;;《语法中的转喻和隐喻》评介[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8 姜占好;陶源;;逻辑转喻说略[J];外语研究;2010年05期
9 程琪龙;;转喻种种[J];外语教学;2010年03期
10 卢卫中;;转喻的理解与翻译[J];中国翻译;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胡婷;;转喻的理解及其现实意义[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晋小涵;齐振海;;“脸、面”词语的转喻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6 王梦岚;;汉语中“火”的隐喻、转喻认知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孙志农;;论语篇连贯的转喻机制[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9 胡婷;;试论转喻思维在汉英语言形式中的异同[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10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王丽亚;翻译亦是学术:读《转喻:从修辞格到虚构》[N];中华读书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方芳;现代汉语转喻的认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4 黄洁;基于参照点理论的汉语隐喻和转喻名名复合词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5 周福娟;指称转喻:词汇语义的认知途径[D];苏州大学;2009年
6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8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肖燕;时间的概念化及其语言表征[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磊;转喻意义的语义特征[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2 厉梅;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转喻[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任伟萌;“着”字构式的转喻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改平;呼和浩特方言中詈骂词的隐喻和转喻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于菲;英语V-TIME-away构式的选择限制与转喻识解[D];西南大学;2015年
6 陶晓花;语用转喻标记等效值视角下言外转喻翻译[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7 赵立喜;莫言小说《丰乳肥臀》中的转喻机制及其翻译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8 宋义;基于语料库的汉英词“脚/foot”的认知隐转喻比较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9 刘庚;《生死疲劳》葛浩文英译本的转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5年
10 罗敏;隐喻/转喻提高英语多义词教学实效的实证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062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40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