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格尔顿对邪恶的现代性批判
本文选题:伊格尔顿 切入点:根本的邪恶 出处:《江淮论坛》201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邪恶是造成现代性悲剧的主要原因。伊格尔顿区分了邪恶的双重面向,一方面崇尚绝对意志,试图摆脱和超越人类的一切有限和缺憾,另一方面则显示了无价值的空虚和"存在感的匮乏"。与最早探讨邪恶双重面向的阿伦特不同,伊格尔顿更深层次地将邪恶与绝对自由相联结,从而挖掘出邪恶的现代性根源。人们以追求自由为名,试图挣脱内在、外在的种种束缚,冲击原有的有限性,必然难以控制地走向反面。正是对现代自由的绝对追求导致现代性主体的失落,使其沦为完全的虚空,从而滋养和释放出邪恶。重塑人的主体性,倡导人的道德自觉,是消解后现代本质主义匮乏的根本之道。
[Abstract]:Evil is the main cause of the tragedy of modernity. Eagleton distinguishes the double face of evil. On the one hand, he advocates absolute will and tries to get rid of and surpass all the limitations and imperfections of mankind. On the other hand, it shows the emptiness of nothing and the lack of a sense of being. Unlike Arendt, who first explored the dual face of evil, Eagleton has a deeper connection between evil and absolute freedom. In order to dig out the modern root of evil, people, in the name of the pursuit of freedom, try to break free from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restraints, and impact on the original finiteness. It is precisely the absolute pursuit of modern freedom that leads to the loss of the subject of modernity, which degenerates it into a complete void, thereby nourishing and releasing evil, reshaping man's subjectivity and advocating man's moral consciousness. It is the fundamental way to eliminate the deficiency of postmodern essentialism.
【作者单位】: 陈云纪念馆;扬州大学文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4CGJ027)
【分类号】:I06;B56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芬;;重新阐释马克思——特里·伊格尔顿的意识形态美学观述评[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3年00期
2 克利夫·麦克马洪;李永新;汪正龙;;论伊格尔顿[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00期
3 戴维.洛奇,王晓群;向这一切说再见——评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J];国外理论动态;2006年11期
4 金惠敏;;理论没有“之后”——从伊格尔顿《理论之后》说起[J];外国文学;2009年02期
5 韩伟;徐蔚;;文化的危机与弥合——读伊格尔顿的《文化的观念》[J];文艺评论;2010年01期
6 陈文;;特里·伊格尔顿的文化理论观[J];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0年04期
7 王杰;许娇娜;;从伊格尔顿研究到新自由主义批判——大卫·奥尔德森访谈录[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1年04期
8 王翠;;“理论高峰”之后——特里·伊格尔顿的《理论之后》述评[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贾洁;;论特里·伊格尔顿的美学批评策略[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年02期
10 吴亮;;西绪弗斯,还是普罗米修斯?——评伊格尔顿《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J];粤海风;201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薛稷;;特里·伊格尔顿批判理论思想探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编译 黎文;伊格尔顿谈“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N];文汇报;2012年
2 编译 黎文;特里·伊格尔顿谈文学[N];文汇报;2013年
3 余亮;@马克思[N];东方早报;2011年
4 段吉方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后理论时代”的理论期望及其发展方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5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外国文学评论》主编 盛宁;是起点还是终点[N];社会科学报;2005年
6 姜华 黑龙江大学文化哲学研究中心;21世纪仍然在场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7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 马海良;悲剧:一个不能放下的话题[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8 王一川 梁刚;辩证批判与对话[N];光明日报;2001年
9 马海良(山西大学外语学院教授);文化的分裂与整合[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10 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 李君如;为什么要重新讨论马克思“是对的”?[N];人民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炜;伊格尔顿的解构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8年
2 赵光慧;超越文化政治:走向宗教伦理的批评[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吉方;意识形态与政治批评[D];浙江大学;2004年
4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D];复旦大学;2006年
5 陈春敏;文学·文化·意识形态[D];北京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冉晓芹;伊格尔顿《理论之后》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2 梁宏宇;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主义者身份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孙媛;伊格尔顿《理论之后》中的“审美话语”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4 孟君;伊格尔顿的悲剧理论与现代自我认同[D];山东大学;2016年
5 周思钊;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文化政治批判理论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6 尤娟;伊格尔顿文化哲学思想的社会批判意义[D];山西大学;2008年
7 文剑;伊格尔顿意识形态论[D];西北大学;2009年
8 李丽杰;伊格尔顿文学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9 李帅;伊格尔顿“重建身体话语”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10 党霄羽;论伊格尔顿的悲剧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586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586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