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译者主体性看《茶馆》两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
本文选题:译者主体性 + 文化信息传递 ; 参考:《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硕士论文
【摘要】: 传统语言学翻译观把翻译描述为一个仅是语言转换的过程,忽略了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文化信息是文学作品的基本要素和具体体现,对它的忽视给翻译实践造成了很多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学者开始把文化因素纳入考虑范围,提出了文化翻译观。文化翻译观重新对翻译进行了定义,认为其实质是一个跨文化交流的过程而非仅仅语言转换的过程。此番对翻译的重新界定彰显了文化信息的重要性,但是如何有效地处理文本中的文化信息,目前国内外还没有专门的系统的研究,尤其是就中国文学文本而言。针对此情形,本文选取了一部中国文学作品—老舍的《茶馆》作为研究对象,旨在向国外读者介绍中国文学的成就,并从理论层面上分析文化信息处理现状及传译策略。为了有所创新,本文结合了目前翻译领域的热门话题“译者主体性”并通过对比《茶馆》两译者的主体性对其各自的翻译活动产生的影响来阐述该怎样传达文本中的文化信息。这给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linguistic translation view describes translation as a process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neglecting the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text. Cultural information is the basic element and concrete embodiment of literary works, and its neglect has caused many problems to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this case, some scholars began to take cultural factors into account and put forward cultural translation view. The concept of cultural translation redefines translation as a proces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a process of language transformation. This re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but there is no systematic study at home and abroad on how to deal effectively with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exts, especially in terms of Chinese literary texts. In view of this situation, this paper selects Lao She's Teahouse, a Chinese literary work, as the object of study, in order to introduce the achievements of Chinese literature to foreign readers, and to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ultur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theoretical level. In order to make innovation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current hot topic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translator subjectivity", and discusses how to convey the cultural information in the text by compa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subjectivity of the two translators on their respective translation activities. This opens up a new perspective for translation studies.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I046;H31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楠;;许渊冲译者主体性在李清照词英译中的体现[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8期
2 侯婷;;网络时代对译者主体性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尹世萍;;新闻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6期
4 郑航天;;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受制因素[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7期
5 胡爱梅;;从女性主义的视角审视译者的主体性[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13期
6 文希;;欧阳修《醉翁亭记》英译对比批评[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7期
7 常松;;散文英译汉中的译者主体性[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年06期
8 任蓓蓓;刘红见;;试论译者主体性所受之限制[J];青年文学家;2011年11期
9 崔红娟;彭祺;;译者主体性在中西翻译理论与实践中的彰显及理论支持[J];考试周刊;2011年48期
10 闫晓磊;;试析译者主体性在《红楼梦》两英译本中的体现[J];新课程(教育学术);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晶;;从女性主义视角看译者主体性——浅谈《紫颜色》男女译者的译作特征[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孔燕;;从文化角度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3 刘莉;;诗歌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4 阮晶;;译者主体性及其在翻译选材中的体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5 廖春兰;;变译与译者主体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一辑)[C];2007年
6 刘元元;;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珏;;论译者主体性在典故翻译中的体现——比较文学视角[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殷璎;;从改写理论的视角看张爱玲自译《金锁记》的翻译策略[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冯学琪;;译者情感对文学翻译的影响[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黄墨樵;;浅论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对象性——从技术演示到审美传达的转变[A];创意科技助力数字博物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记者 李存才 通讯员 冷俊霖;6000户牧民年内看上电视[N];中国财经报;2010年
2 北京盛世嘉年学堂校长 王军;打造店长精神与智慧的家园[N];中国服饰报;2009年
3 临汾市尧都区文化局 蒲叶;组建农村图书室的思考[N];山西科技报;2002年
4 朱伟东;颐和园 经营管理的“加减法”[N];中国旅游报;2002年
5 郭增花;休闲研究的方法论思考[N];光明日报;2005年
6 浙江省湖州市第五中学 罗唤众;走进美术馆[N];美术报;2010年
7 王秀芳 那荣耀;导向辐射传递监督[N];中国文化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波;论译者的主体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唐艳芳;赛珍珠《水浒传》翻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勇;《论语》英译的转喻视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9年
4 段峰;透明的眼睛:文化视野下的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5 葛林;论跨文化伦理对翻译的规约[D];厦门大学;2008年
6 贺爱军;译者主体性的社会话语分析[D];苏州大学;2012年
7 孙立春;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袁丽梅;语境·译者·译文[D];复旦大学;2012年
9 冷惠玲;论译者风格批评[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10 周小玲;基于语料库的译者文体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维春;译者主体性在傅雷翻译中的介入[D];湘潭大学;2010年
2 韩娟;从译者主体性看《茶馆》两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传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宋春艳;从译者主体性角度分析李清照词的英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薛海琴;从孙梁、苏美的《达洛卫夫人》看译者主体性的体现[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贝贝;传播学视阈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6 胡畔;《紫色》汉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蒲姗姗;林语堂译者主体性研究[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8 孙崇菊;从译者主体性看《红楼梦》两译本中詈骂语的英译[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9 马耀娟;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理论看译者主体性[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洪霞;浅论译者主体性[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7783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7778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