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礼乐的美学阐释——兼论抗战时期朱光潜与宗白华的美学分野
本文选题:朱光潜 + 宗白华 ; 参考:《文艺争鸣》2016年11期
【摘要】:正朱光潜与宗白华作为美学领域卓然成家的大师级人物,常以"美学的双峰"(1)并称于世,而这种并列局面的出现甚至还可追溯至新时期初李泽厚用"近代的,西方的,科学的"和"古典的,中国的,艺术的"对朱光潜与宗白华的分判。(2)尽管被广为传颂,但不少研究却表明,李泽厚的这一论断并不完全准确:朱光潜在深研西方美学之外,对中国传统文化同样浸淫甚深,而宗白华虽致力于掘发中国美学的独特品质,但这一掘发
[Abstract]:Zhu Guangqian and Zong Baihua, as masters of the Zhuo Ran family in the field of aesthetics, are often called "the double peaks of aesthetics", and the appearance of this juxtaposition can even be traced back to the beginning of the new period when Li Zehou used "Modern, Western". Scientific "and" Classical, Chinese, and artistic, the subjudgment of Zhu Guangqian and Zong Baihua is widely praised, but many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Li Zehou's argument is not entirely accurate: Zhu Guang is potentially deep into Western aesthetics. He is also deeply immers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Zong Baihua has devoted himself to developing the unique qualities of Chinese aesthetics, but he has made such an effort.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基金】:重庆大学中央高校科技创新项目《抗战美学的“中国性”创构研究》(项目号:106112016CDJSK47XK2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念孙;“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评朱光潜早期文艺功利观[J];文学评论;1996年03期
2 章启群;海外朱光潜著作的一种异常现象[J];读书;1999年08期
3 吴永福;;朱光潜谈读写[J];阅读与写作;2010年06期
4 肖鹰;战争边缘的“静穆”——论朱光潜的诗歌理想[J];广东社会科学;2003年06期
5 杨红莉,董志民;朱光潜“三元调适”的文学观[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4期
6 陈恒;;和谐人性与人生艺术——论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的思想内涵[J];浙江学刊;2006年02期
7 童庆炳;;朱光潜的“美学实践论”文艺思想[J];文艺争鸣;2007年05期
8 刘欣;;朱光潜“不即不离”说之批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9 巩青燕;;也谈朱光潜的“静穆说”[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6期
10 张艳青;;论朱光潜的悲剧欣赏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健;;征服与遁逃——朱光潜喜剧美学思想初论[A];中国语言文学资料信息(1999.1)[C];1999年
2 钟名诚;;朱光潜比较研究的原则[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攸欣;怎样作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朱迪光;古代诗人与诗作中的抒情者[N];文艺报;2005年
3 肖鹰;学者的命运:坦诚面对学术批评[N];中华读书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薛雯;人生美学的创构[D];苏州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越;朱光潜美学思想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陈恒;朱光潜“人生的艺术化”理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3 陶洋;朱光潜悲剧美学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4 杨文光;朱光潜、杜威文艺美学观比较[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5 康杉;美学经典化中的朱光潜[D];福建师范大学;2013年
6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闯;探究朱光潜多元整合的思维模式及其在抗战时期中国的实践途径[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8 周芬芬;[D];北京大学;2005年
9 杜安;王国维、朱光潜悲剧理论之审辨[D];贵州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静;朱光潜审美筋肉理论及其延伸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069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806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