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勒菲弗尔操控论视角下《第七天》在美国的译介研究

发布时间:2018-05-07 09:06

  本文选题:操控论 + 意识形态 ; 参考:《上海外国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20世纪70年代起,翻译理论有了新发展,以语言学为基础的研究模式逐渐被打破,开启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安德烈·勒菲弗尔和苏珊·巴斯内特是翻译文化研究的代表人物。勒菲弗尔作为操控学派的代言人,指出“翻译是原文的改写”。在此思想下,他提出了影响翻译的三因素,分别为: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第七天》是中国著名作家余华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其英译本出版于2015年,由美国汉学家白亚仁翻译,一经问世,广受好评。本文以《第七天》为例,运用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分析目的语国家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探讨具有魔幻现实主义特色小说的译介方式。通过研究,本论文发现:一方面,译文文本不可避免地受到目的语国家意识形态和赞助人的影响。此外,从诗学角度来看,译者从宏观上的题材选择,到微观上对于中西方不同范式的处理,如文中引语方式的改变、第三方叙述的删减等等都为荒诞审美带来了独特的呈现。另一方面,唯有译者在原文完整性和其独特风格之间取得完美平衡,译文才能获得成功,受到目的语国家读者的欢迎。
[Abstract]:In the 1970s , the translation theory has a new development , the research mode based on linguistics is gradually broken , and the " cultural turn " of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been opened .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外国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振武;罗丹;;文化自觉与源语旨归的恰当平衡——以白亚仁的译介策略为例[J];山东外语教学;2015年06期

2 周晔;;从流行语的翻译与传播看当代文学中国话语的建构——以余华《十个词汇里的中国》英译本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3 林英魁;;论余华《第七天》的重复叙事意蕴[J];名作欣赏;2015年15期

4 刘明阳;;新世纪余华小说语言陌生化研究——以《第七天》为例[J];名作欣赏;2015年12期

5 张丽军;计昀;;“鬼魂书写”的后死亡叙述及其精神限度——论余华新作《第七天》[J];北京社会科学;2015年02期

6 李仲凡;孙小娟;;从余华《第七天》看小说对社会新闻的借用[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7 郭瑛;;余华小说《第七天》语言新特色——小说语言的“新闻化”[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14年03期

8 刘郁琪;;从《第七天》看余华小说的生存叙事及其新变[J];江淮论坛;2014年02期

9 张清华;张新颖;曹卫东;陈晓明;程光炜;林建法;张柠;黄燎宇;梁振华;欧阳江河;余华;;余华长篇小说《第七天》学术研讨会纪要[J];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06期

10 张定浩;;《第七天》:匆匆忙忙地代表着中国[J];上海文化;2013年09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志亮;“死亡叙事”视野下的余华小说人物形象论[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5年

2 李卓玉;余华《第七天》(第一天)翻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563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8563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79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