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统治与艺术拯救——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及其生态伦理学意义
本文选题:技术统治 + 艺术拯救 ; 参考:《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07期
【摘要】:在海德格尔看来,世界成为图像是现代的本质。现代的进程即人对世界进行控制和征服的过程,而科学和技术正是达到这种现代之本质的最重要的道路之一,因此对技术统治的反思构成海德格尔后期哲学关切的最迫切的任务。海德格尔对现代技术的"解蔽"与"座架"本质进行了揭示,对技术统治造成的"存在遗忘"和"存在离弃"的危险进行了勾画,也为技术的拯救开启了通向"开端之思"和"诗意艺术"的道路。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具有重要的生态伦理学意义,因为它关心技术时代的自然的现状,以及由技术引起的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追问技术时代"是否和如何还能有家园"的问题,指向让物作为物、让人作为人、让自然作为自然存在的"存在之真理",也即指向人在大地上的"诗意栖居"。而"栖居"与"住所"正构成原初的生态伦理学的主题,重新思考海德格尔的技术与艺术之思对于生态美学、文化研究以至整个生态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Abstract]:In Heidegger's view, the world becomes the image is the modern essence. The modern process is the process of man's control and conquest of the world,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ways to achieve this modern essence. Therefore, the reflection on the rule of technology constitutes the most urgent task of Heidegger's later philosophical concern. Heidegger reveals the nature of modern technology's "uncovering" and "seat frame", and outlines the danger of "existence forgetting" and "existence abandoning" caused by the rule of technology. It also opens the way to the thought of beginning and poetic art. Heidegger's thought of technolog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ecological ethics because it is concerned with the present state of nature in the technological ag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caused by technology. In the age of technology,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and how to have a home is pointed to the "truth of being", that is, the poetic dwelling of man on the earth, that is, to let things as things, people to be human beings, and nature to be the "truth of existence" of nature. "dwelling" and "dwelling" are the themes of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ethics. Rethinking Heidegger's thought of technology and art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ecological aesthetics, cultural research and even the whol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艺术研究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语言学与生态文学、文化理论研究”(项目编号:1213ZW007)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0-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占明;解析海德格尔的科技哲学思想[J];科学管理研究;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赵奎英;;技术统治与艺术拯救——海德格尔的技术之思及其生态伦理学意义[J];山东社会科学;2017年07期
2 任宇涛;吴卓娅;;从生态批评的三个层面看《虹》[J];学理论;2015年09期
3 陈再齐;;社会变迁中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与作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湘溶,曾建平;人类共同利益:生态伦理学必须高扬的旗帜[J];道德与文明;2000年06期
2 肖巍;生态伦理学何以可能[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王珉;生态伦理学与人的生存关怀[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8期
4 刘湘溶,曾建平;人类共同利益:生态伦理学必须高扬的旗帜[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张焕明,王贵彬;生态伦理学探析[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6 方盛举,李韬;试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J];学术探索;2000年03期
7 倪慧芳,李韬;生态伦理的文化渊源——兼论马克思自然理论对当代生态伦理学的启示[J];思想战线;2001年06期
8 刘啸霆,曾红颖;生态伦理学的逻辑反思与发展伦理学[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年08期
9 陈富全;试论构建生态伦理学的必要性与依据[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2期
10 林亚西,郝长江;西方自然思想和生态伦理学[J];求索;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朱晓鹏;;现代生态伦理学的“东方转向”的几点思考[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刘金华;;生态伦理学视域中的人口发展战略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4 路日亮;;试论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A];“以人为本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人学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韩永学;;人地关系协调系统的建立——对生态伦理学的一个重要补充[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6 朱海玄;刘芳芳;;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生态伦理学基础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雷毅;生态伦理学:一种新的道德启蒙[N];科技日报;2001年
2 雷健坤;生态伦理学的方法论意义[N];学习时报;2002年
3 谌林 三亚学院;生态伦理学的价值与陷阱[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张强;“诗意地居住”与生态伦理学[N];光明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罗俊锋;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生态伦理学[N];学习时报;2002年
6 甘绍平;当代西方伦理学若干前沿问题[N];学习时报;2002年
7 向玉乔;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经济学[N];光明日报;2006年
8 广西大学哲学系 张锐;生态伦理学的若干前沿问题[N];人民日报;2010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余谋昌;确立生态伦理观念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0年
10 本报记者 邢宇皓;让人类走过之路不再是荒漠[N];光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敏;论生态伦理学的生态—整体论进路[D];吉林大学;2008年
2 朱步楼;可持续发展伦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凯;生态伦理学价值观引导下的湿地建筑及相应景观设计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5年
2 袁军;彼得·辛格的人性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杜宁宁;生态伦理学的价值取向[D];吉林大学;2004年
4 刘建金;论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创新[D];中南大学;2002年
5 邬天启;生态伦理学的观念、问题与出路[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6 宋永栋;艺术设计中的生态伦理学[D];大连工业大学;2013年
7 晋文丽;当代西方生态伦理学中的环境协同论及其启示[D];山西大学;2012年
8 娜仁;生态伦理学视域下的草原生态文化[D];云南大学;2010年
9 高中飞;“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与现代生态伦理学的重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10 梁晶晶;论“右玉精神”的生态伦理意蕴[D];山西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871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871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