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情人》叙事特征英译方法的认知阐释
发布时间:2018-05-12 15:40
本文选题:《最后的情人》英译本 + 隐喻叙事 ; 参考:《湘潭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最后的情人》是我国先锋派女性作家残雪的著名长篇小说之一,获得2015年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作为当代中国文学作品的代表作之一,《最后的情人》等小说的翻译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出去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学界对残雪作品的英译研究尚未引起重视,部分研究探讨了其作品的译介情况,尚未深入到英译本中具体所采用的翻译方法策略的研究。因此,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最后的情人》英译本中叙事特征的翻译方法,以期丰富残雪作品英译的研究,并希望能给中国现当代文学英译带来一定启示。翻译研究在认知语言学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翻译认知研究”的新学科。翻译的认知研究是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对翻译现象进行解释,从而发现翻译过程中的根本规律。从认知研究的视角看,隐喻翻译是源语概念到目标语概念的映射,意象翻译涉及到如何将源语意象图式植入到目标语意象图式的空间结构中,篇章翻译则应遵循最佳关联原则。基于此,本文拟借助认知语言学对于概念隐喻、意象图式和最佳关联的理论阐释来分析解读《最后的情人》中隐喻、意象和无逻辑叙事这三大叙事特征的翻译方法,从认知的角度考察这些翻译方法的可行性及其价值。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借用概念隐喻的理论阐述,从认知语义层面具体分析了作品英译本是如何以映射对等翻译为主、偏移等效翻译为辅的策略再现原文的隐喻叙事特征的。本章认为对于英文读者可以理解的隐喻,译者采用了映射对等翻译的策略,运用了保留原文隐喻中的始源域和保留始源域加注的方法;而对于英文读者容易误解的隐喻,译者采用了偏移等效翻译的策略,使用的是用目标语中常见的始源域替换原文的始源域和省略始源域的方法。第二章借助意象图式概念,也是从认知语义层面,详细剖析了译文对原文意象叙事特征的翻译方法,指出对于中英文化中具有类似意象图式的视觉意象,译文采用的是直译法;对于中英文化中意象图式不尽相同的听觉意象,则采用的是音译加注法。这两种翻译方法较好地保留了原文的意象特色,再现了原文中的意象叙事特征。第三章从认知语用层面的最佳关联概念解析了译文对原文的无逻辑叙事特征的处理,认为原文中无逻辑叙事包括梦呓式独白和无逻辑对话,译者通过直接翻译保留了句法特征的交际线索,使得译语读者在原文设定的语境中取得与原文相似的阐释,从而取得最佳关联。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译者通过关注原文和译文的认知理据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使原文中的隐喻、意象和无逻辑叙事等叙事特征在英译本中得到了较好的再现,在忠实原文语言风格和增强译文可读性之间达到了较好的平衡。从认知层面来解读这些翻译方法则表明译者在处理中国文学作品中的一些叙事特征时可以从中英文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认知特征来选择翻译方法,从而更好地将中国文学作品推向海外。
[Abstract]:Based on the cognitive linguistics ,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of the narrative features i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 which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gnitive linguistics .
【学位授予单位】:湘潭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吴峗;蒋梦莹;;中国当代文学对外传播模式研究——以残雪小说译介为个案[J];外语教学;2015年06期
2 吴峗;;英语视域下的中国女性文化建构与认同——中国新时期女性小说的译介研究[J];中国翻译;2015年04期
3 王寅;;认知翻译学与识解机制[J];语言教育;2013年01期
4 王寅;;认知翻译研究[J];中国翻译;2012年04期
5 杨俊峰;;从古典诗歌中的意象翻译看意象图式理论的阐释空间[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4期
6 赵艳芳;认知的发展与隐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年10期
,本文编号:1879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1879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