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Aura”和气韵——试论本雅明的美学观念与中国艺术之灵之会通

发布时间:2018-06-10 20:55

  本文选题:Aura + 气韵 ; 参考:《文学评论》2017年02期


【摘要】:本文聚焦本雅明的"Aura"观念和其《可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所举中国古代画家之联系,从德意志观念论的直观问题钩沉"Aura"的美学肌理,揭橥本雅明的"Aura"会通于中国艺术观念"气韵"。首先,从本雅明20世纪20到30年代关于"Aura"的记录中,排除视觉光线、圣像光环的解读,对接上它的古希腊本义"气息";其次,从本雅明写于20世纪初有关色彩、绘画的美学笔记中,论证"Aura"产生于纯然容纳的艺术直观,正与中国画家聚精会神的观物方式相合;最后,从本雅明1937年阐释中国书画的笔记里,辨析"气韵"的英文译介,揭示其如闪的动态形象,试述"Aura"和"气韵"会通于"意"那活泼泼的灵域。余绪部分细读荷尔德林的颂诗《海岱山》一阙,追溯本雅明描述"Aura"时所举"远处群山"的意象原型。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Benjamin's "Aura" concept and his works of Art in the era of Technical Reproduction, and the aesthetic texture of "Aura" based on the intuitive problem of German concept theory. Benjamin's "Aura" will be understood in the Chinese artistic concept of "charm." First, from Benjamin's records of "Aura" in the 1920s and 1930s, to exclude visual ligh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cred aura, and to link up with its ancient Greek meaning "breath"; second, from Benjamin to write about color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In the aesthetic notes of painting,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Aura" originated from the artistic intuitionism of pure accommodation, which coincides with the way Chinese painters concentrate on seeing things. Finally, from the notes of Benjamin's 1937 interpretation of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the author differentiates and introduces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Qiyun". To reveal its flickering dynamic image, to try to explain that "Aura" and "charm" will be connected to the "Yi" that live and splashed spiritual field. Yu Xu read Holdrin's hymns "Hai Dai Shan" in detail, and traced back to the image prototype of "distant mountains" in Benjamin's description of "Aura".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研究中心;
【分类号】:I0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如春;灵韵脉脉尽氤氲——论本雅明的“灵韵”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研究生论丛);2003年S1期

2 赵勇;于闽梅;;笔谈:特定历史境遇中的本雅明[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2期

3 李云刚;;整合还是颠覆:阿多诺与本雅明之争[J];求索;2007年03期

4 马大康;张书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技术——本雅明论艺术与技术[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5 刘宗迪;;汉娜·阿伦特的《启迪:本雅明文选》[J];民俗研究;2009年03期

6 徐德林;;介质:本雅明抑或其笔下的城市?[J];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12期

7 关飞;;《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年05期

8 徐勇;王冰冰;;现代救赎与大众想象——论本雅明眼中的“大众”及其如何成为可能[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9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历史“追忆”概念及现代价值[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曾忆梦;;论本雅明的“追忆”概念及现代性的救赎[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谭小歌;抗拒机械[N];光明日报;2009年

2 陈永国;寓言:本雅明的废墟哲学和破坏美学[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朝辉;困与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论的精神视域[D];青岛大学;2010年

2 马友平;拯救与回归——本雅明现代艺术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范英豪;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5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7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瑞新;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张亮亮;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10 庄伟伟;论本雅明的文学实践观[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0046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0046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06f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