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都时期的胡风文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陪都时期的胡风文论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陪都时期的胡风文论以现实主义文艺理论为主要内容,以“主观战斗精神”为最大特色,以“精神奴役创伤”为根本出发点,并通过“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反映出胡风文论的思想精髓:五四革命文艺传统与鲁迅精神,这四点构成了陪都时期胡风文论的基础理论框架。陪都时期从宏观上来讲是从1937年的七七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的抗日战争结束。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发表迁都重庆宣言,确定重庆为战时陪都;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反法西斯为主要功能和目的的陪都具有了世界性的意义。这一时期是胡风理论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纵向上具有“承前启后”的特征;从横向上来说又打上了抗战文论的烙印。所谓“承前”,是指胡风在此前的“左联”期间,受到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五四革命文艺传统、左翼文学思潮和国际革命文艺传统的影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文论主张,所谓“启后”则是指下启解放战争时期胡风文论的内容和建国初期的胡风事件。在横向上,胡风文论一方面有着自己的独特个性,另一方面又与抗战文论交叉,并发生了冲突碰撞,如“民族形式”问题论争、形象思维问题的论争等,在这些论争中,胡风显示出了真诚、勇敢、执着、热情的理论品格。由于起步较晚,胡风文论的研究仍存在着大块空白。众多研究胡风文论的著作和论文,总体来讲,没有客观研究胡风的文论,尤其是没有还原陪都时期胡风文论,没有达到对于胡风文论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关照。因此,本文想对胡风文论当中极为重要的时期进行特色研究,以此达到对于胡风文论的历史性、阶段性和整体性关照。通过对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研究,关照胡风整个文论的发展历程,从而达到对胡风文论的深入而细致的理解。通过对于陪都时期胡风文论的研究可以看出,胡风不仅捍卫了五四新文化革命传统、继承发扬了鲁迅的反封建精神,而且打破了传统思维定势,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为探讨五四革命文艺传统及鲁迅精神和思想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价值。从现实价值来看,胡风强调人的主体性价值,及其独特的理论个性与品格,为后人在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创作态度及道德追求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胡风文论是经过历史验证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现实主义文论,它的时代性、前瞻性、独特性是鲁迅精神与思想的继续,是彻底地反帝反封建思想的完美诠释,是我国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宝贵财富。
【关键词】:陪都时期 胡风文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I0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英文摘要6-10
- 1 绪论10-15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10-11
- 1.2 研究的现状11-15
- 1.2.1 关于胡风文艺思想及文学批评的研究文献11-13
- 1.2.2 关于陪都时期胡风文论的研究文献13-15
- 2 胡风文论的形成15-26
- 2.1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胡风文论的影响15-16
- 2.2“五四革命文艺传统”的影响16-18
- 2.3 左翼文学思潮的影响18-22
- 2.4“国际革命文艺传统”的影响22-26
- 2.4.1 高尔基文学思想的影响22-23
- 2.4.2 卢卡奇文学思想的影响23-26
- 3 陪都时期胡风文论的基本观点及内容26-38
- 3.1 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民族形式”26-28
- 3.1.1“新质发生于旧质的胎内”与“移植形式”的博弈26-27
- 3.1.2 论争对手的转移与问题的升级27-28
- 3.2“精神奴役创伤”28-31
- 3.2.1 鲁迅的“改造国民性”29-30
- 3.2.2 胡风的出身30
- 3.2.3“精神奴役创伤”的影响30-31
- 3.3“主观战斗精神”31-34
- 3.4 启蒙现实主义34-38
- 3.4.1 关于现实主义中“典型”的普遍性问题34-35
- 3.4.2 主观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35-36
- 3.4.3 现实主义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创作方法36-38
- 4 陪都时期胡风文论的特色38-43
- 4.1 对鲁迅精神的继承38-39
- 4.2 植根于现实生活的“民族形式”39-40
- 4.3 具有美学效应的文艺真实观40-41
- 4.4 独立的品格与独创的个性41-43
- 5 陪都时期胡风文论的价值43-48
- 5.1 历史价值43-45
- 5.1.1 捍卫五四革命文艺传统43-44
- 5.1.2 打破传统思维定势44-45
- 5.1.3 继承发扬鲁迅的反封建精神45
- 5.2 现实价值45-48
- 5.2.1 强调人的主体性价值45-46
- 5.2.2 主张“社会主义现实主义”46
- 5.2.3 独特的理论个性与品格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1
- 附录51-52
- 致谢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丽;胡风的理论问题解析(下)[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2期
2 文贵良;第二届胡风研究学术讨论会综述[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3年03期
3 陈家琪;有关胡风的三个理论问题[J];开放时代;2003年01期
4 夏永安;胡风事件留下的思考[J];炎黄春秋;2003年08期
5 谢泳;解读一份文件——以《中央宣传部关于胡风及胡风集团骨干分子的著作和翻译书籍的处理办法的通知》为例[J];南方文坛;2004年01期
6 ;晓风主编《我与胡风》增补本出版[J];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04期
7 冯志明;;胡风事件前前后后[J];党史文汇;2006年06期
8 张业松;;胡风问题的三个论域[J];新文学史料;2008年04期
9 朱正;;《胡风舒芜关系史证》序[J];博览群书;2008年09期
10 郭铁成;;胡风、舒芜和有关道德问题[J];粤海风;201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星星;;胡风事件研究述评[A];国史研究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述评:第七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李辉;胡唐;陈夏红;;再认识胡风的三种角度追忆[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4)[C];2007年
3 李继凯;;关于胡风与茅盾的交往、冲突及比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文学史研究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上海 彭小莲;面对胡风先生[N];社会科学报;2003年
2 厦门大学 谢泳;当年教授如何看待胡风事件[N];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李洁非;反复:舒芜的路[N];中华读书报;2009年
4 王岳川 (北大教授、博士生导师);思想的代价与坚守[N];中国图书商报;2003年
5 徐庆全;新发现的康濯为胡风《我的自我批判》起草的按语[N];中华读书报;2003年
6 杜高;华君武的道歉和自省[N];中华读书报;2014年
7 余世存 舒芜 许福芦;一本书和一代人的历史[N];信息时报;2003年
8 吴心海;不应该被遗忘的李春潮[N];中华读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黄晓武;20世纪40年代“主观论”中的文学、政治与历史[D];清华大学;2008年
2 朱朝辉;中国现代文论话语建构中的胡风文艺思想[D];山东大学;2008年
3 周燕芬;执守·反拨·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金理;抗争现代名教[D];复旦大学;2008年
5 张玲丽;在文学与抗战之间[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炜;胡风革命心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晶蕊;20世纪50年代中期上海肃反运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赵小越;陪都时期的胡风文论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5年
4 刘咏娜;胡风文艺思想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亮;“搏斗”:论胡风文艺思想的实践品质[D];汕头大学;2010年
6 韩阳;毛泽东与胡风案[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周惠;胡风文学批评别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鑫伟;论胡风“主观战斗精神”和“精神奴役的创伤”理论[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9 钟世杰;解析胡风悲剧命运的源流[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10 汤
本文编号:2590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59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