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叙述开端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9 21:47
【摘要】:叙述学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结构主义发展势头强劲的法国,七十年代盛行,随后遭到解构主义和政治文化批评的夹攻而回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美国诞生了女性主义叙述学、修辞性叙述学、认知叙述学等各种后经典叙述学流派,美国逐渐成为国际叙述学研究的中心,九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以美国为主的叙述学研究的“复兴”。但同时,在西方出现了一种将各种活动、各种领域均视为叙事的“泛叙事观”,叙述学研究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尽管叙述学研究自兴起以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出现了一批经典叙事理论成果,尤其是晚近西方叙述学界中后经典叙述学乃至当代叙事理论对经典叙事的继承与长足发展,对中国叙述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叙述学的多种成果中,对有些方面关注得很多、很细,有些方面却相对忽视,叙事理论各个要素层面的研究并不平衡,叙述学的研究需要从更广更深的角度以取得进一步发展。所以,在同样的叙述诸要素的研究中,叙述开端研究被相对忽视,其研究著作屈指可数,更多的是附带性讨论,国内早期文论中虽也不乏一些洞见,但并不是从叙述学的角度讨论,尤其是目前还鲜有专门研究。正如布莱恩·理查森指出,叙述开端的重要性长久以来一直被忽略或误解,晚近才引起研究者的关注,但这种关注也很有限。由此,本文选择叙述开端这样一个研究视角,以叙述学,修辞学、结构美学等为主要理论支撑,从开端的本体问题、结构关系以及功能问题三个层面展开多角度的研究,即从开端的一般哲学意蕴、叙述技巧、文本塑形到开端与大结构要素相互之间的关系,主要时-空、说-读要素的功能等,探索开端的一般叙述艺术规律,揭示某些新的叙述理论,填补开端研究的空白,进而构建初步的叙述开端理论系统,确立叙述开端自身的理论特质,彰显其研究在叙述学领域乃至文艺学学科内的理论价值与意义。 首先是开端的本体问题。开端作为叙述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存在对于叙述作品与叙述本身究竟有何意义和价值?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际上却很难解答好的问题。从西方理论界对于开端的研究中看,在副文本、修辞或语境等几种立场下的探索,都显示出开端本身具有十分丰富的理论内涵。但无论将其视为一种思维方法,还是在具体文本分析中,从开端本身兼含的起始与起源释义及其独特的优先位置,对开端的研究仍需从文学的本身出发,需要把开端问题置于世界、作者、作品、读者图式中,才能对开端的本体意义做出切实考察。事实上,纵观当下国内对于文艺本体论的探讨中,无论是朱立元关注的文学的活动本体论,还是王岳川重新解释的体验、作品、解释本体等文艺本体论问题,都强调了文艺本体研究需要在文学四要素(艾布拉姆斯)的互动语境中进行,即不仅考虑文学是什么,也注重文学如何存在的问题,如此更能显出文学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对于开端研究也同样需要从这种深厚的研究根基出发,上篇对开端本体话语、开端修辞策略和文本塑形三方面的探索,目的正是从创作、阐释、作品形式层面上,思考开端本身如何存在及其存在的形态、意义与价值,乃至思考存在、对话与心灵交流等哲学、美学与文学本身层面上的交互意义。 其次是开端的结构问题。主要是探讨开端存在之后,即开端成为一个真问题之后,考察它如何与同一叙述系统内的结尾、情节以及与整体结构之间产生联系,相互作用。换言之,考察叙述要素的头与身、尾、整体之间如何相互影响,如何共同作用于文本、读者、创作活动,制造叙述动力、叙述力场与逻辑关系等。分析表明,开端为文本结构的生成与修辞提供前提,为接受阐释提供动力与参照系,以及保证虚构叙述的边界、秩序与意义呈现等,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所以,中篇通过分析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关系,意在逐渐凸显开端本身所具有那种微言大义、片言居要的关键性作用。那些看似随意却又蕴含深意的各种叙述手法,如结构修辞、叙述合作、叙述蕴势与叙述运势等,都从不同的角度体现出开端在文本系统内的独特作用。这充分表明,开端作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于重新思考一些叙述学命题、文学理论命题具有不言自明的价值和意义。 最后是开端的功能论。在开端结构论中,对于同一系统内的叙述要素头、身、尾及整体之间不同层面的探讨表明,开端与结尾、情节还是大结构的相互作用与影响,都与文本本身、读者阅读、创作本质存在诸多联系。这些联系实质上是由开端的文本内外基本功能所决定的,尤其是开端中的时-空、说,读等文本内外主要要素共同的影响所致。文学时间有自己独特的虚构性、建构性法则,它不同于生活时间法则。这种独特性在小说开篇的丰富表达,体现出时间对于叙述框架建构与叙述动力制造的重要作用。它与空间因素共同作用于叙述。当现代作家们认识到空间也具有一种内在力量时,开篇的空间表达有时压倒了时间,成为叙述结构与叙述动力的另一种补偿。所以,“时空体”与“空时体”的叙述成为开篇叙述中明确的差异。“时空体”表明空间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但“空时体”拒绝给时间以特殊地位,还拒绝将时间和空间分割开来。这是一个将空间时间化和将时间空间化的问题。亦即,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二者总是不可分割,它们成为叙述之初必备的逻辑与动力基础。同样,开篇中叙述者选择与读者指向也是一对相互影响的叙述要素。艺术作品都具有交流的属性,对于小说来说,需要作家与读者的共谋,尤其是从小说的开篇就需要达成一种写与读、说与听的默契。所以开端叙述者的视角选择尽管存在多种样态,但他们的功用表达是相同的,其实现也遵循着大体相同的规律,即通过灌注意识形态因素,在建立不同叙述态度的同时也完成各种叙述干预,进而影响阅读接受,尤其是读者逻辑,影响读者的阅读判断及最终的叙述交流效果。 总之,开端几个层面的研究表明其研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丰富的理论内涵。毕竟,开端占据结构研究中三分之一的比重,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系统研究,它所具有多种文学意义和实践意义尚未得到充分阐释。本文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开端具有独特的方法论意义、叙述形式及审美文化意义,对其进一步的研究存在广阔前景。所以,运用文本细读与系统整合的方法,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理论研究与技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把叙述开端研究放在创作、文本、读者互动的语境中,置于社会、历史、文化与文学的语境中,汲取经典与后经典叙事学研究的优势,跨越其局限,同时兼顾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关照其中西视野与文化意义,开端研究沿着自己的学科方向,必将带来新的理沦风景。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I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叶斐;芥川龙之介小说《竹林中》的叙述学研究[J];日本研究;2003年04期

2 范晓明;浅谈“隐含作者”及其意义[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吴迎君;;反思电影叙述学的研究误区[J];电影艺术;2007年04期

4 弗·若斯特 ,王国卿;叙述学:对陈述过程的看法[J];世界电影;1990年02期

5 李景平;新时期结构小说的叙述学分析[J];齐鲁艺苑;2004年03期

6 杨泽雯;当代欧美叙述理论研究的发展与创新[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5期

7 黄伟达;从现代叙述学看鲁迅小说中的“我”[J];语文学刊;1999年02期

8 段双全;鲁迅小说教学的"叙述学"研究[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4期

9 胡德才;;叙述学研究走进历史叙述文本——评潘万木的《〈左传〉叙述模式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10 刘晓连;;在平淡中蕴含的深刻人生哲学——对《菊花》的文本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剑宁;张绍九;;时代情绪的迸发——从叙述学角度再读《红高粱》[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7年

2 罗璇;;体育新闻报道叙述模式分析[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一)[C];2007年

3 韩瑞峰;;《小镇畸人》的和谐之美——叙述视野中的小说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钱理群;;我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大纲[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文学史研究·史料研究卷(史料研究卷)[C];2009年

5 陈立强;;电视频道的互动关系结构[A];中国与世界影视文化多样性的现实与前景——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第4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白烨;;闭幕词[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10.6)[C];2010年

7 刘国振;刘斯奇;吴琳;;基于抗体的水稻蛋白质组学-开端与展望[A];2011全国植物生物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培元;;小说家周立波的开端[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30年精编:作家作品研究卷(上)[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小红;西宁创城工作开端良好[N];西宁晚报;2010年

2 王阳;对中国叙述学研究的几点思考和展望[N];文艺报;2006年

3 记者 李为民;西部开发开端良好[N];人民政协报;2001年

4 记者 田时胜 林琳;期待双方合作开端良好结果美好[N];钦州日报;2010年

5 记者唐维红、郑剑;西部大开发开端良好[N];市场报;2002年

6 黄慧珠 周良;“对手变伙伴”进程的开端[N];解放军报;2002年

7 田野;全球机械业联盟 开端还是趋势?[N];国际商报;2002年

8 日报通讯员 吴练勋;为“十二五”打造好开端[N];柳州日报;2011年

9 李湘平 田昌发 肖诗才;麻阳粮企自谋发展开端良好[N];粮油市场报;2002年

10 ;西部开发开端良好[N];中华工商时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明洁;叙述学视角下的新闻写作改革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2 管淑红;《达洛卫夫人》的系统功能文体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3 贾晓庆;叙述文体学—理论建构与应用[D];河南大学;2009年

4 陆怡玮;“思想式写作”造就的得与失[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5 谢艳明;诗歌的叙述模式和程式[D];河南大学;2007年

6 李向辉;“生死场”的现代书写—萧红新论[D];兰州大学;2007年

7 葛纪红;福克纳小说的叙事话语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8 王晖;百年中国报告文学文体流变论[D];苏州大学;2002年

9 吴庆军;《尤利西斯》的叙事艺术[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曾小霞;《史记》《汉书》的叙述学及其研究史[D];苏州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滕志朋;叙述学:作者“死亡”之学?[D];广西师范大学;2001年

2 曹元华;西方结构主义叙述学的嬗变及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储丽萍;从叙述学知识的引进看上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和《美国语文》[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彤彤;论文学文体学与叙述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应用[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王娜;对叙述视角的文体分析及其在文学语篇教学中的启示[D];山西大学;2003年

6 魏佳;新时期我国典型人物报道叙述不可靠现象原因探究[D];广西大学;2008年

7 宋海燕;美国现代第一夫人的开端[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严光德;苦难的衍生与超越[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开晟;从叙述话语角度论荒诞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严黎;论文学翻译中叙述视角的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213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213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a4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