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从摹仿到再现—传统美学与分析美学艺术论核心概念转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7 04:25
【摘要】:本文是以考察两个概念为核心:“摹仿”作为传统美学艺术论的核心概念和“再现”作为分析美学艺术论的核心概念。通过考察与这两个概念相关的理论,一方面梳理了以艺术史发展为基础的概念演变史,另一方面也从哲学的角度探讨了概念演变所带来的新问题。全文的写作形成了以下几条线索:从摹仿到再现——从本体论到语义分析——从建构到解构——从柏拉图到维特根斯坦。古希腊、文艺复兴、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的种种艺术摹仿论所暗含的线索,显示了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传统影响下的建构艺术本体论的目的。但是二十世纪分析哲学家对其进行解构,通过深入分析了“摹仿”和“再现”的概念,使其在语义上和用法上变得明晰,也使得原先美学家们建构艺术本体论的传统中断了。分析美学家们对“再现”问题的兴趣转向了文化符号学研究和视知觉研究。使“再现”概念变得明晰的同时,也使对“再现”问题的探讨回归到具体的艺术审美活动中,而不是停留在本体论层面讨论艺术再现。有两条行文的主要逻辑。第一,传统美学艺术摹仿论,像丹托所说的,都可以看作是对柏拉图“摹仿说”的回应;第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和对“看”在日常语言中的两种用法的区分,对其后的分析美学影响重大。西方历史上对“摹仿”的讨论古已有之,经考证其最初是作为一种巫术祭祀的用语,与仪式、舞蹈、音乐等活动相关。在古希腊,德谟克里特在仿生学意义上用了这个词,他认为人们在生活中经常摹仿自然中的事物。率先将摹仿作为文艺理论中的重要概念的是两个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站在他“理式论”的立场上,认为文艺世界是摹仿现实世界的,而现实世界又摹仿理式世界,所以文艺作品只能是“影子的影子”,因此文艺作品无法获得真理。但是亚里士多德却认为,文艺作品遵循必然和可然的原则对现实进行摹仿,因此并不比现实世界低级。相反,文艺作品因其摹仿的是现实事物的普遍性,所以应当是高于现实的。古希腊的艺术摹仿论以探讨艺术和现实的关系为出发点,论证艺术存在的价值。经过中世纪这一对摹仿型艺术来说相对压抑的时期,到了文艺复兴,出于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性回归的渴望,一种自然主义摹仿论在佛罗伦萨的艺术家们心中成为最高标准。阿尔贝蒂和达·芬奇,虽然有着不同的艺术品位和观点,但是在艺术观念上,他们都是认为能忠实地再现自然是艺术家所追求的最高标准,这种“忠实地再现”还是一种建立在视觉相似性基础上的摹仿。到了十八世纪,夏尔·巴托依据“摹仿”为原则将绘画、雕塑、音乐、舞蹈、诗歌归类为“美的艺术”,由此确立了现代艺术观念,为现代艺术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自此,摹仿又成为了一个分类学和艺术定义理论的问题。但是十九和二十世纪的艺术史,不断地削弱这种分类方法和艺术定义理论的说服力,“再现”(representation)概念逐步取代“摹仿”概念成为艺术论的核心概念。“再现”第一层意思就是视觉相似意义上的“再次在场”,就是忠实地再现摹仿对象;而第二层意思则有“指代”、“表示”的意思。二十世纪的分析美学家受到维特根斯坦的影响,出于对艺术定义问题的兴趣,开始像讨论“语言游戏”一样讨论“艺术”概念是否可以定义。魏茨、肯尼克等分析美学家的回答是不可以,因为艺术各门类之间也是“家族相似”的关系,是一个开放的概念,无法为其下定义。而丹托和迪基等分析美学家则是在对传统的本质主义艺术定义观和新近的艺术不可定义观的讨论后,提出了阐释性艺术定义,主张把艺术品置于一定的关系之中界定,艺术品总是“关于”什么的,这被分析美学家基维称为“新再现论”。而另一位分析美学家古德曼并不将艺术再现问题与定义问题挂钩,而是从符号学的角度阐释,认为“再现”是艺术符号化的途径。与之前的分析美学家们都不同,沃尔海姆则是在视知觉角度上对维特根斯坦的“看见”和“看似”做了更进一步的探讨,提出了“看出”(seeing-in)概念,作为他的视觉再现理论的一个核心论点。丹托、迪基和古德曼的再现理论虽然侧重点有些区别,但是他们都是主张从文化层面来阐释自己理论的。而沃尔海姆更注重观看再现作品时视知觉所起到的作用,并巧妙地把文化层面的作用融合到视知觉的作用之中。对分析美学理论的考察一方面澄清了再现的内涵及其用法,另一方面也在不同层面探讨了关于再现的哲学问题。
【图文】:

烟斗,法语,文字


在本章的开篇我希望以一个例子来把前文的符号学视野下的再现论与逡逑本章的视知觉视野下的再现论关联起来,这就是马格利特(Rene邋Magritte,逡逑1898-1967)的《这不是一支烟斗》(图2)。逡逑Ceci逦tuu邋fdfiz.逡逑图2这不是一支烟斗-马格利特逡逑这幅画上的文字是法语“Ceci邋n’est邋pas邋une邋pipe”,可以翻译为“这不是逡逑一只烟斗”。它之所以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是因为这幅画的文字陈述否定了画逡逑面上的图像所再现的内容的真实性。维特根斯坦也许会在“看似”(seeing邋as)逡逑意义上对这幅画做出陈述:我把这幅画里的图像看成是(seeing邋as)现实中的逡逑烟斗。但是,借用福柯对这幅画敏锐观察后的论述:很明显,再现烟斗的那张逡逑47逡逑

概念性,图式,视觉,知觉


这个知觉技能的方式将后天的、概念的、惯例的、推理的东西纳入其视知觉理逡逑论,使这一理论足够全面的包含了先天与后天、知觉与概念。于是,这个核心逡逑概念就可以很好的解释以下这个例子:以列宾的这幅图为例(图3),对于一逡逑幅再现性的绘画作品来说,为什么画面上的一个静止的人物可以被再现为正在逡逑阅读、正在走动、正在站起来,这些动作理应是历时性的、动态的。答案是,,逡逑因为观众们能看出来!思想和概念参与进了观者的知觉中,使得一幅静态的逡逑“造型艺术”可以被看作是再现了“时间型艺术”才能再现的对象一一这也是逡逑沃尔海姆对莱辛关于“诗与画的界限”问题的回应。逡逑在每一个具体的再现性图画的例子中,正是“在……中看出”这个知觉技逡逑能向观者提供了“适当的经验”。因为,“适当的经验”其实就是关于“在图逡逑画表面中看出图画所再现的那个东西”的经验。“在……中看出”正是在这两逡逑点上与“看似”产生了区别。从这两个特性都强调观者的“直观经验”这个角逡逑度来看,这再次体现了沃尔海姆的视知觉、心灵哲学立场。逡逑54逡逑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B83-091;J11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莹;张墨雨;;科学概念转变教学的新视野与新思路[J];教育学报;2018年02期

2 卢姗姗;毕华林;;概念转变理论的发展及面临的挑战[J];化学教育;2016年13期

3 王铭志;;耗散结构理论视阈下的概念转变教学研究[J];中学生物学;2017年02期

4 李纪聪;;采用概念转变进行“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一节的一轮复习[J];生物学教学;2017年08期

5 吴国强;;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概念转变[J];数学教学通讯;2017年24期

6 周军;;明鉴“学习进阶”之理,彰显“思维调控”之道[J];数学之友;2017年04期

7 周友士;基于建构主义的数学概念转变学习[J];数学教育学报;2004年03期

8 郭晓枫;;以评价助推概念转变[J];湖北教育(科学课);2018年02期

9 陈华忠;;将抽象的概念转变为可操作的过程[J];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7年Z1期

10 邱宗丕;;高中生物概念转变教学的几点做法和反思[J];文理导航(中旬);2017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曾筝;张爱芹;伍新春;;用概念图促进和评估中学生生物概念的转变[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薛丹;;PDEODE策略在化学概念转变教学中的应用研究[A];2017年江苏省教育学会年会文集[C];2017年

3 夏令;伍新春;;冲突策略对小学生科学概念转变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靳来鹏;贾会宾;禹东川;;概念转变后的前概念状态:一项基于皮亚杰速度任务的fNIRS研究[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5 蒋丽君;;有效建构科学概念之策略[A];2015江苏省教育学会学术年会报告文集[C];2015年

6 夏令;伍新春;;冲突策略对小学生科学概念转变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王明怡;梁熙;;小学生朴素热概念的发展[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8 宗敏;牛文佳;刘儒德;;小学生分数概念发展的调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中国ERP的第三次浪潮寄望概念转变[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市委党校教授 刘澄 本报记者 邹平;“五可”方法突出一个“实”字[N];扬州日报;2015年

3 本报记者 陈昌成;“皮卡井喷的时候快到了”[N];中国企业报;2008年

4 古风;冰箱 在混战中整合[N];市场报;2001年

5 于丹;海内外市场齐发力 皮卡或将迎来井喷年[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杨琳;从中国传统器具汲取智慧[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凡妮;IBM p系列新系统以“更少”赢取更多[N];电脑商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吕萍;论儿童科学概念的形成[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2 刘瑞;概念为本、过程导向的科学学习[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3 王靖;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概念转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年

4 孙艳超;可视化工具支持的概念转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小丽;高中化学迷思概念转变的教学实践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2 侯燕凤;基于概念转变理论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研究[D];赣南师范大学;2018年

3 余满银;初中化学“溶液”迷思概念的探查以及有效转化策略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9年

4 石燕红;高中化学平衡移动迷思概念的转变教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9年

5 孔艳盈;基于概念卡通的教学模式对小学生概念转变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6 桂晗;自解释策略对小学数学概念转变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

7 吴致远;从摹仿到再现—传统美学与分析美学艺术论核心概念转变研究[D];安徽大学;2019年

8 李燕;利用博物馆资源实现科学概念转变的行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9 范林;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高中化学迷思概念转变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9年

10 程嫣婕;中学Scratch课程中概念转变的实证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9年



本文编号:26679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6679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6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