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创造性叛逆视角看苏轼词中意象的翻译
发布时间:2020-06-07 22:17
【摘要】:宋词,是中华文学领域的瑰宝,在文学领域成就颇高,流传甚广。苏轼,是宋代久负盛名的诗人、散文、政治家、书法家,宋词豪迈派的创始人,在中华文学宝库中留下了无数千古佳句。他的名诗名词是中国重要的文化宝藏。宋词和苏轼词的译介工作于20世纪初起步,其发展势头迅猛。时至今日,中外译者潜心翻译介绍苏轼经典诗词,不同版本的苏轼词翻译层出不穷。有些致力于传播苏词的译者,尝试把苏词翻译成英文、法文等不同版本的苏词译本。中国国家组织的对外译介中国经典文学中,苏轼词译介也占有很大比重。对比如火如茶的翻译活动,苏词翻译的研究鲜少出现。在中国,没有苏轼词翻译研究的专著,高质量学术论文也极少。对于苏词翻译研究,更多的是将其置于中国古典诗词翻译研究如唐宋诗词翻译研究的大视角之下,聚焦于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形式,散文体,无韵体等。专门研究苏词翻译的论文不多,新近十年内,有硕士论文从操纵理论视角、创造性叛逆视角研究苏轼词的译介,但是没有专门的对苏轼词意象翻译做专门研究。国外,苏词的英译本研究也不多,其研究主要是以书评的形式零散地分布在学术期刊中,其研究对于意象翻译着墨更少。本文旨在系统的研究苏轼词意象翻译,以期从这一视角窥探中国文学翻译中可能出现的文化传递问题。创造性叛逆最初由法国社会学家埃斯卡皮提出,他认为“翻译即创造性叛逆”。随后,我国谢天振教授进一步发展“创造性叛逆”这一概念,并在其《译介学》一书中作为一个重要论题进行探讨。他指出,译介学研究不关心源语和目的语之间语言层面转化的问题,它关注的是原文文本在转化为外语的过程中出现的“信息失落、变形、增添和扩伸”等问题,(谢天振,1999:1)而译介学的重要论题“创造性叛逆”具有特别的研究价值,因为文学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特别鲜明、集中地反映了不同文化在交流中所受到的阻滞、碰撞、误解、扭曲等问题。在此理论指导下,本文从创造性叛逆这一角度来探讨苏词意象翻译在文化交流和传递层面的影响。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315.9;I046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万q,
本文编号:2702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0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