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卡洛夫斯基美学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9 18:15
【摘要】:作为布拉格学派在美学研究方面最杰出的成员之一,穆卡洛夫斯基在结构主义文学和美学理论上的贡献有目共睹,他卓有成效地克服了自俄国形式主义以来因自律诉求而导致艺术作品原子化的倾向,并建立起一套历时、动态的、嫁接自律与他律的结构主义理论。这篇论文立足于穆卡洛夫斯基的“语用”的强调,力图呈现穆卡洛夫斯基美学研究的面貌,以及他对二十世纪文学、美学研究造成的影响。全文共分6个部分,主体部分为第一章至第四章,以及绪论和结论。绪论的主要任务为概述本论文的选题依据,介绍国内外相关研究状况,呈现论文之基本观点与篇章安排。第一章以“如何使用语言”为主题,以语言作为切入点,借助标出性对立和翻转来阐释穆卡洛夫斯基美学的核心范畴之一,前景化/背景,揭示穆氏对诗歌语言和现代艺术的认知。并由此过渡到对审美功能的论述之上。这一章揭示了穆卡洛夫斯基的最根本的观点,文学的根本在于对语言的使用,把语言用作文学。第二章以“谁在使用语言”为主题。通过把作品建构为语义结构,进一步深入探讨语义结构的意向性和作者之间的联系。这一章最终的结论是重新发现了隐藏在自足的作品背后的作者,是作者在使用语言,而非其他。第三章在“使用语言的条件”的主旨下进行是艺术制度研究。艺术制度研究起源于在社会文化语境变迁的背景下探讨艺术与审美规范演变,并指出艺术演变归根结底在于审美规范演变,由此确立了在社会文化影响下具有弱体制特色的艺术制度,并由此指出艺术传统与文学演变之间的非决定性关系。第四章的研究对象“语言的双重身份”。在这一章里,穆卡洛夫斯基以“符号”统合了艺术作品人工制品和审美对象的双重身份。语言的使用在根本上只是形成了人工作品而不是审美对象。艺术符号在读者与集体意识间充当交流媒介,最终沟通了艺术(自律)与社会历史(他律)。结论部分旨在总体评论穆氏的理论。结论的目的正是要揭示文学和艺术在社会实践中扮演的重要意义,“如何以文行事”揭示了人们可以通过文本来认知和改变世界。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1
本文编号:2734172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大雷;;论中古文体的扩张、互动及非常态化[J];学术月刊;2012年09期
2 杨建刚;;陌生化理论的旅行与变异[J];江海学刊;2012年04期
3 冯庆;;“言语行为”的后现代状况[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4 陆扬;;韦尔施论两种“审美化”[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殷曼i_;;论艺术界弱体制性及美学的当代可能[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4期
6 周宪;;文学理论:从语言到话语[J];文艺研究;2008年11期
7 王锺陵;;布拉格学派研究[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8 赵毅衡;;文化符号学中的“标出性”[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3期
9 赵奎英;;当代文艺学研究趋向与“语言学转向”的关系[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10 金元浦;论接受美学产生的历史渊源(下)[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1期
本文编号:27341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341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