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架构理论视域下《荒原》中译本意象重构的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29 11:00
【摘要】:《荒原》是著名诗人T·S·艾略特创作的长诗,该诗被视为英美现代诗歌里程碑之一以及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力的诗歌之一。艾略特以七种语言写就此诗并大量引用文学典故、宗教典故和传说,通过这些支离破碎的意象,他暗示了战后的西方社会能在死亡之中寻求复活,在堕落之中寻找救赎和在衰败之中追求繁荣的诗歌主题。从语言认知研究角度来看,相应意象暗示上述主题,并建构六个主要框架:[死亡]、[复活]、[堕落]、[救赎]、[衰败]和[繁荣]。由于《荒原》在诗坛中的强大影响力,它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仅中译本就多达12个版本。意象暗示诗歌主题,因此重构意象再现原作主题是这部诗作翻译的关键。本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赵萝蕤译本、查良铮译本和汤永宽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以原作为参照,从认知语言学架构理论的视角和突显这两个维度,对比分析这三个译本在重构意象方面的差异及原作主题的达成度。根据架构理论,原文注释是相关框架的组成部分,是读者理解对应意象的基础;视角是认知角度的选择,视角不同意义有别;突显展示信息的选择和处理方式,不被突显则会被背景化,就诗歌而言,意象的突显与否直接影响主题的达成。对比这三个译本的意象重构可发现,赵译对原注翻译最完整并针对中文读者的需要进行了必要的补充,有利于读者理解原诗意象和主题;查译和汤译清晰地再现大部分意象的视角,帮助中国读者以和外国读者一样的方式理解意象;赵译和汤译呈现了清晰的突显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从而激活他们认知中的相应架构。从架构理论角度而言,赵译补充的注释和清晰的突显可触发意象所属的架构,最有效暗示原作主题。汤译的意象注释不充分,无法帮助中国读者把部分意象视为相关架构的成分,导致原作主题达成度不足。而注释翻译的缺漏和突显的削减则使查译的意象重构无法有效暗示原作主题。基于本研究对中译本意象重构的对比分析,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意象重构可采取三种策略:(1)架构对应策略,即忠实再现原文的意象,同时准确清晰再现它的视角和突显,帮助读者激活对应架构,实现对原作主题的理解;(2)架构移植策略,即在目的语读者对原作意象理解有难度时增加译注,帮助读者建构与原文相同的架构;(3)架构替代策略,即基于目的语文化选择恰当的意象,建构能够表达原作主题的框架。
【学位授予单位】:广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H315.9;I0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孝梅;;艾略特精神求索的两重性[J];学术界;2015年12期

2 蒋萧;;绝地中的“丁香”——艾略特《荒原》的认知诗学解读[J];山东社会科学;2015年S2期

3 田然;;概念隐喻下T.S.艾略特诗歌中的主题意象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5年09期

4 贾红霞;;框架语义学视角下古典诗词文化意象的英译[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5 胡艳秋;;T.S.艾略特《荒原》中的诗学思想解读[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04期

6 邹幸居;;汉语古诗“空白”的认知解读及翻译[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7 徐绛雪;俞晓华;;凤凰涅i

本文编号:27738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738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3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