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20世纪60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仪式特征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03 11:08
【摘要】:本论文以探究极少主义艺术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为研究出发点,一方面在对收集到的美国东西海岸极少主义艺术作品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有研究成果,针对以往的极少主义艺术研究中审美体验的缺失,从材料的表现性入手,分析材料对于时代知觉特征的反映;同时,针对以往的研究对作品社会文化部分的忽视,从极少主义作品形状的组织秩序所呈现出社会组织特征出发,分析研究两者所象征的工业时代社会和文化特征。首先论文在论述了极少主义艺术的时代文化背景、艺术环境、学术脉络和梳理了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摒弃了以往沿着形式主义的道路,以迈克·弗雷德的剧场理论和罗莎琳·克劳斯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等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确定了人类学仪式理论和形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作品中的材料的象征性、组织秩序的象征性和观众的参与性等仪式特征作为研究对象,点明了对以往研究的质疑和论文的创新点。第一章通过对极少主义起源的追溯,探讨了极少主义对于至上主义、构成主义、风格派、包豪斯、达达艺术和抽象表现主义发展与反思。并以围绕极少主义的相关争论作为线索,论述了极少主义与仪式在其场所、各部分组成结构、重复、象征意义、内部矛盾与参与性等方面的共同点,极少主义作品虽然不再以仪式为基础,但它具有仪式特征。同时,从观众的角度进行考量,极少主义作品也并非只具有表演的特征。接下来,第二章从东西海岸极少主义美学特征的差异出发,引发对于东西海岸极少主义作品中的材料和加工技术的分析,明晰了东海岸作品主要以现成的工业、建筑材料和工业产品为材料,它们象征着基本的建筑构件,也概括了基本的对建筑的知觉经验;西海岸作品则采用了新兴的有机材料和加工技术来制作作品的基底和进行着色,以此不断唤起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轻工业制品、汽车、城市灯光等的回忆。第三章对极少主义作品中形状组织的秩序进行探究,提出作品中多个形状之间的组织关系主要呈现为:数列性秩序、系列性秩序和构建性秩序。两种组织秩序是对社会生产和建筑构建秩序的象征,两者并不存在必然的冲突,只是在部分作品中,某一类秩序发挥着主宰性的作用。第四章,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极少主义作品中观众的参与方式的分析,明晰了极少主义作品从有序地进行空间组织到逐步消解了视角和空间结构,将参与者带入了一个陌生的领域,使作品与参与者之间在身体和感知上紧密联系起来。第五章对于作品材料的象征性、组织秩序的象征性和观众的参与性等仪式特征进行总体性地讨论。极少主义作品的象征指涉不仅反映社会和时代的知觉特征,还从艺术家的主观性和人与物的交融角度将对社会生产的模拟上升到社会组织层面。同时通过观众的参与,作品为艺术接受者提供了一个具有文化认同感和合法性的模型。极少主义作品抽象的形式就通过其仪式性的象征和参与性,与人、经验、秩序和历史结合了起来,具有了社会性与文化性。总的来看,极少主义艺术作品中,形式的极少带来的是外沿的极大拓展,极少主义就是一个集工业生产秩序、构建、互动、直观知觉经验为一体的社会文化万花筒。也正是因为艺术家们对“极少”的追求,带来了作品外延意义上的极大丰富。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J110.9;K712.54
【图文】:

塔特,角落,浮雕,来源


海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极少主义艺术的仪式特征研和需要一个人启动,它的机制并不是为了美学欣赏,而是为了一个更物理的互式的反应。为了追求这种效果,一个金属结构被用线悬垂在空中,并通过将它的投影延伸到画廊空间中和身处其中的观众身上,意在唤起观众对房间、作品在三维空间中的呈现和观众自身之间关系的注意。

塔特,第三国际,纪念碑,来源


弗拉基米尔·塔特林,《第三国际纪念碑》,1921 年Vladimir Tatlin,Mounment to the Third International,1921图片来源:https://www.studyblue.com/notes/note/n/20th-and-21st-cen-art/deck/291076这些作品受到安德烈、丹·弗莱文(Dan Flavin)和斯特拉的赞以前,这些未来的极少主义艺术家对他们知之甚少。这主要是和苏联对构成主义的压制。1351962 年卡米拉·格雷(Camilla Gr实验:1863-1922》(the Great Experiment in Art:1863-1922)语版的俄国前卫艺术史,美国人才开始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深的文 1964 年创作了白色荧光灯系列作品,致敬弗拉基米尔·塔特斯在他的《雕塑札记》中也提到了塔特林和罗申科。137在此之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馆长阿尔弗雷德·巴尔(Alfred Bar马列维奇、罗申科、埃尔·利西茨基 El Lissitzky 等人的作品,并将它们作为博物馆首次出现在美国观众视野中。参见:James Meyer,Minimalism[M].London: Phaidonyer,Minimalism[M].London: Phaidon Press,2010:20.orris,Notes on Sculpture Part 1[J].Artforum,4:6, 1966:42-46.

现代艺术博物馆,纽约,包豪斯,抽象艺术


47-3,阿尔弗雷德·巴尔,“立体主义与抽象艺术”展览手册封面(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36 年版权所属: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red H.Barr,cover of the exhibition catalog Cubism andAbstract Art (New York:Museum of ModernArt,1Digital image The Museum of ModernArt. Licensed by SCALA/Art Resource, NY片来源:Gordon Hughes,ResistingAbstraction:Robert Delaunay and Vision in the Face of Modernism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2014:3).2.2 包豪斯对极少主义的影响从包豪斯以及之后几十年艺术的发展来看,包豪斯自建立之初所一直秉和造人并举的观念,在美国发展为两种不同的方向,在不同维度上极少了影响。首先,包豪斯侧重城市生产,其代表是 1937 年包豪斯的教师莫霍利·

本文编号:27795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7795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4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