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禅宗“佛性论”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19 12:11
中国佛教丰富的文献资料中包含着珍贵的生态审美思想。关照内心、以心为源是中国佛教对主体精神的追求。始于南北朝时期的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宗派之一,它以《楞伽经》为经典并结合中国传统文化而生成。禅宗倡导超越实在性的外在世界,打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强调回归人的本性,真正解放人性,从而步入佛界的殿堂。禅宗美学强调关注和回归人的精神家园,这本身就是一种审美主体建设。禅宗佛性论强调“一切众生悉有佛性”1,具体体现在“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佛性本空”、“自性清净”、“圆融无碍”等思想之中。本文将基于文本认真研读,深入发掘几部佛经的精神要义,对于其中关涉生态审美思想的论点进行理论阐释,从而从生态审美角度揭示禅宗佛性论几个重要命题的深层内涵及其当代价值。“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主张用平等的眼光关照万物,众生在生存价值上没有高低等级之分,也没有惟我独尊的优越性,这是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审美观。禅宗佛性论采用“禅悟”的直觉思维方式,这本身也是一种注重整体性和生命本真的生态体悟方式。禅宗将“圆融”作为其最高审美境界,立足主客统一的生态审美视角,构建起了人与世界融合为一、互相含摄的生态交融模式和圆融之境。唐代山水诗人注重“光采与我同”的境界以及无任何功利目的的心境,这就是诗人本原清净的自心自性。诗中抒发了诗人极大的精神愉悦与难以言说的内心自在。这也对当时回归自然的生态审美实践产生了借鉴意义。唐代山水画创作采用直觉观照的方式去感悟,强调不执于一物,不执于观念,达到心物合一、心我和一的境界,这正是禅宗佛性论直觉审美的体现,是真正的“悟”。唐代山水画不论在绘画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受到了禅宗佛性论思想的影响,进而产生了审美情趣的转变。唐代士大夫文人以独特的审美追求和宇宙哲学来构筑园林,达到人与宇宙的融合,打破二元对立模式。同时,相比于老庄玄学思想,他们推崇禅境的心境向内心世界迈出一大步。此外,禅宗佛性论中所包含的质朴的生态审美思想使“禅悟”的直觉思维在唐代园林艺术审美方面取得了极高的地位,也对中国古典艺术审美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当下日益严峻的生态形势,禅宗佛性论虽不能拯救人类的生态危机,但却能够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态观念。唐代禅宗佛性论中对破除自我中心、万物平等、现象圆融等一系列理念的表达,是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理念中和谐精神的诠释,也为当代生态文明构建提供了智慧蓝本。禅宗佛性论朴素的思想中蕴藏着破除“人类中心主义”的理念,这也为西方学者转向学习借鉴东方生态智慧提供了思路。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946.5;I01
本文编号:2822491
【学位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B946.5;I0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皮朝纲;;佛教美学研究琐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01期
2 林伟;;佛教“众生”概念及其生态伦理意义[J];学术研究;2007年12期
3 方立天;;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J];文史哲;2007年04期
4 袁升祺;;佛教因果思想与和谐社会[J];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年01期
5 赵玉;;儒、道、释:三种相异而互补的自然生态观[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6 欧阳素华;;试论佛教的生态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党史文苑;2006年20期
7 吴言生;;深层生态学与佛教生态观的内涵及其现实意义[J];中国宗教;2006年06期
8 朱险峰;;儒佛两家的生态观[J];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9 陈兵;中国佛教的圆融精神及其当代意义[J];中华文化论坛;2004年03期
10 张树卿,刘纯龙;儒、释、道的自然生态观[J];松辽学刊(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8224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22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