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文艺评论论文 >

《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介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30 01:38
   《伊索寓言》是古希腊文明的结晶,相传由公元前六世纪的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创作,后人又将一些广为流传的民间故事统归于伊索名下,汇编成如今的《伊索寓言》。西方对《伊索寓言》的研究和译介早已起步,流传着拉丁语、英语、法语等各种译本。到17世纪初,《伊索寓言》随着来华传教士传入我国,开启了《伊索寓言》在我国的译介史。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是针对某一汉译本进行研究,很少从整体上关注其发展历史。本文以译介学为指导,尝试对《伊索寓言》的汉译史进行分析研究。选用译介学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是由其内涵和《伊索寓言》本身的特点决定的。译介学不再仅仅关注语言层面上出发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转换问题,而是更加注重语言转换过程中源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除了关注译本本身以外,还对译本的译者、读者和接受环境等问题予以重视,它关心的是翻译作为人类一种跨文化交流的实践活动所具有的独特价值和意义。经译者加工的《伊索寓言》,结合了译入语的文化特点,针对目标读者作出了调整,每一时期的《伊索寓言》汉译本都有其独自的特点,不能单纯地以翻译质量来评判其优劣,而是要从各个层面入手,探寻其文学价值。本文从译介学理论视角出发,考察《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介情况,分析其译介特色,探讨《伊索寓言》在中国是如何被翻译、介绍、传播和接受的。引言部分主要梳理了有关汉译《伊索寓言》的研究,并指明本文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整理和完善。同时这一部分也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和创新点等内容。正文部分是对《伊索寓言》汉译史的研究,主要分为明代、近代和现代三个时期,分别对每个时期《伊索寓言》的汉译本进行探讨,围绕汉译本的出版信息、文本内容、译者和读者等相关信息展开研究,分析译本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探讨不同时期不同译介策略的成因,多方面地把握《伊索寓言》的汉译史。结语部分总结了《伊索寓言》在中国的译介特色,本文认为《伊索寓言》在我国的译介经历了起步、发展和成熟的阶段,每个汉译本都具有其文学价值和时代特点。笔者试图通过对《伊索寓言》汉译史的整理,为我国的文学翻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
【学位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H315.9;I046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明末汉译《伊索寓言》的起步
    1.1 宗教作品中的伊索寓言
        1.1.1 《畸人十篇》中的伊索寓言
        1.1.2 《七克》中的伊索寓言
    1.2 第一部《伊索寓言》汉译本《况义》
        1.2.1 译本信息分析
        1.2.2 译者研究
    1.3 明末《伊索寓言》的译介特点
第2章 近代汉译《伊索寓言》的发展
    2.1 第一部英汉对照译本《意拾喻言》
        2.1.1 译本信息分析
        2.1.2 译者研究
        2.1.3 接受与反响
    2.2 第一部中国人独立编纂的汉译本《海国妙喻》
        2.2.1 译者与译本综合研究
        2.2.2 《海国妙喻》的白话文版本
    2.3 第一部中国人独立译介的汉译本《希腊名士伊索寓言》
        2.3.1 译本信息分析
        2.3.2 译者研究
        2.3.3 接受与反响
    2.4 近代其他汉译本概述
    2.5 近代《伊索寓言》的译介特点
第3章 现代汉译《伊索寓言》的成熟
    3.1 第一部以希腊语为源语的汉译本《全译伊索寓言集》
        3.1.1 译本信息分析
        3.1.2 译者研究
        3.1.3 接受与反响
    3.2 其它汉译本概述
    3.3 现代《伊索寓言》的译介特点
第4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郑锦怀;;利玛窦与《伊索寓言》中译:史实考辨与文本分析[J];国际汉学;2015年03期

2 卫未;;林纾、周作人的翻译辨析——以《伊索寓言》为例[J];名作欣赏;2014年23期

3 郑锦怀;岳峰;;金尼阁与中西文化交流新考[J];东方论坛;2011年02期

4 王苏娜;;利玛窦对儒学的理解及其对儒家经典的使用——以《畸人十篇》为例[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梅晓娟;;翻译目的与翻译策略的选择——论《况义》中的天主教化和中国化改写[J];外语学刊;2008年02期

6 杜慧敏;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冲撞——谈《况义》的翻译[J];中国比较文学;2005年04期

7 蒋保;周作人之古希腊文化观[J];历史教学问题;2005年05期

8 鲍欣;中国第一个女报人裘毓芳和她的《无锡白话报》[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9 鲍延毅,鲍欣;《海国妙喻》作品考源[J];枣庄师专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贾景丽;从文本旅行的视角看《况义》在明末的译介[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6年

2 陈广媛;试论“况义”的特点[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8305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wenxuepinglunlunwen/28305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82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